周弗逸|作者
如歡|編輯
我今年32歲,因為很早就出國留學,現在在海外定居。
去年11月,我家裡出現巨大變故,我媽去世了,沒多久,我爸就娶了個跟我年紀相仿的女人,生了個兒子。
我一下子失去整個家,痛苦無處宣洩。
這時,我在網上認識了他,異國。
他很體貼,處處關心我,就算有時差也陪著我熬過了這段日子。
他工作努力又上進,我很欣賞他。
可是認識第10個月時,我發現他有老婆和兩個小孩,女兒4歲,兒子才1歲多。
我得知後馬上退出了這段關係,但半個月後,他竟然離婚了。
他說想出國跟我去別的地方生活,不會被他之前的家庭影響。
請問,我要怎麼面對這段感情?
值班諮詢師
@周弗逸
你好!
一年時間,經歷瞭如此多的人生變故,即使你已經32歲,但同時面對這麼多應激事件,也是很難的。
母親離世,不得不說的故事弗洛伊德在《抑鬱和哀傷》中說,抑鬱和客體喪失有很大的關係。
喪失了親近的人,人會難過和哀悼,這是正常反應。
有些人是可以恢復過來的。
但另一些人會持續下去,發展為抑鬱或者其它症狀。
對這些人來說,可能是喪失對他創傷太重,也可能是心理機制不足以應對創傷。
陷入病理性哀悼的人,會切斷和外界的聯絡,以此迴避痛苦。
《亂世佳人》中斯嘉麗的父親就是這樣的,妻子離世後,過去生氣勃勃的男人,突然變得老態龍鍾、神志不清,整日沉浸在對妻子的追憶中。
親人離去帶來的創傷是全方位的。
在你的描述中,對母親離世著筆不多,但你說進入了一段新戀情,可能,你在隔離內心的痛苦。
實際上,每個人都和母親糾纏很深,特別是女兒。母女關係關乎依戀、競爭、女性身份認同等各種主題。
母親去世可能導致我們痛苦、內疚、有時候還有憤怒、恐懼、被拋棄等等感受。
現在對你而言,可能並不適合急於進入一段新的感情。
更好的方法是找一位諮詢師,給自己一些時間,談談和母親的關係,釐清女兒和母親之間的情結。
弄清自己的依戀型別再對症下藥你在問題中說,母親離世父親馬上娶了新婦、信任的男朋友是他人的丈夫,外界有許多傷害你的人和事,你的痛苦看起來是來自這些事情。
如是這樣的話,讓對方改正就好了,那你就不痛苦了。
但真相往往是,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不想痛苦,只能自我覺察,理解自己的恐懼、願望和幻想,以及這部分是如何與外界糾纏的。
這樣,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媽媽去世,爸爸娶了跟你年紀相仿的女人,你說你失去了整個家。
一個功能良好、感情連結很深的家庭,不大會出現這麼突然的事情。
家不僅是物理意義的,還有心理意義上的,它指的是我們在和父母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內心安全基地。
這個安全基地的建立,來自於養育過程中,父母對孩子情感的涵容和反饋。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比較不容易受到傷害,也較能靈活的應對外界變故。
如果這個家這麼容易失去的話,可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本身就不牢固。
那就是說,你的安全基地沒有那麼穩固。
所以你可能要更多地思考和發現:
你父母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他們的互動模式良性嗎?
他們的互動模式有沒有影響到你?
母親的離世有多方面的原因嗎?
父親再娶有什麼內心需要?
想得更多、看得更深,理解得更廣,才能把自己從困境中解放出來。
如果家庭沒有給夠你安全感,那找回自己的安全依戀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抓住眼前人,並不能一勞永逸你說網戀男友離婚了,想和你去別的地方生活,你無法抉擇。
我想和你分享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來訪,她總是很容易愛上一個男人,每一段感情都很熱烈,每個男人都是今生唯一。
後來她慢慢發現,原來是自己害怕被拋棄、被不重視,才迫不及待地抓住身邊每一個路過的人。
你和他異國,網上認識10個月,你對對方的瞭解又有多少呢?
你是真的愛他,還是因為你迫不及待的想要被安慰,才會一把抓住他呢?
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所有的愛情都由激情、親密和承諾三要素構成。
激情是情緒上的著迷,被對方的魅力吸引。
親密是兩個人心理上互相喜歡的感覺,包括對愛人的讚賞、和想要照顧愛人的願望等。
激情和親密會讓人對對方產生強烈的興趣,比如《心靈捕手》裡的心理學家尚恩,回憶起妻子放的一個屁都津津樂道。
可似乎你對這個男人沒什麼探索的興趣,連他有妻子有孩子都是在10個月之後才發現。
是什麼讓你對這個男人如此不好奇?如此沒興趣呢?
愛情三角理論還有一個關鍵要素——承諾,它是愛情中最理性的成份。
現在,這位男性做出了承諾,要和你出國到別的地方生活,但他隱瞞婚姻的時間如此之長、離婚的決定如此之快,捨棄兩個孩子如此容易。
從承諾的角度,你是否敢確信?是否敢真正交付?
你的猶豫不決,也許是在提醒你,這只是一次冒險而已。
人為了逃避痛苦,會有各種各樣的防禦手段,比如否認、隔離、理智化等等。
過去,也許你用了一些方法,迴避內心的痛苦。
母親的離世是一個重大的創傷,激發出了你深層的心理困境,這也意味著,可能你過去的一些防禦方法無效或者需要調整了。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