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是一種人生態度,完美主義者不僅不能接受自身的“不完美”,也無法包容他人的缺陷。
一、完美主義者有如下幾種內在性格特徵
1、完美主義者最普遍的思維方法是“要麼全有,要麼全無”。實際上,這種強迫性的完美主義不利於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工作效率和人際關係,甚至會導致人的自尊心會受到嚴重的損害,以致自我挫敗。
2、完美主義者常以非邏輯、歪曲的思維方法看待生活。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常常會感到孤獨。這是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響。他們總是為自己的言行辯解,對別人卻品頭論足,指指點點。這樣的做法非常傷害別人,影響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導致他們陷入孤獨的境地。
3、在面臨做出人生重大決定的關頭,總是遲遲下不了決心,因為拋不開完美主義的心態,以及對未知的恐慌,似乎容不得生活有一點瑕疵;總是將人生想得很複雜,始終克服不了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的心態,一直籠罩在痛苦與糾結的陰霾中,撥不開雲霧,看不見陽光。
二、完美主義者有如下幾種外在表現特徵
1、過分在乎自己的形象,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有時會因為維護自己有好、善良、美好的形象,而違心地就某個問題作出讓步;
2、過分注重自己的計劃,希望工作生活中的一切事務均能朝著自身計劃發展,幾乎時時刻刻都在計劃今天要做什麼,明天要做什麼,並時時刻刻都在想,換一種方式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
3、完美主義者會因偶爾一個小失誤引發內心的恐慌,至少會持續幾天擔憂“小失誤”導致的“災難性後果”,會陷入神經質的自責中:我怎麼會犯如此低階的錯誤,我怎麼這麼笨。
4、完美主義者同樣不會包容他人的“缺點”,厭惡隨隨便便的人,可能表面上不會說,內心卻用鄙視對方千萬次。
5、做任何事情都在“全力以赴”,為了其中某一個細節,不斷在內心深處重現、覆盤,力求萬無一失;因對別人不放心,又重新將交辦給別人的事情再檢查或重做一遍。
6、對家庭和辦公室的佈置不滿意,經常根據內心的喜好,不停重新佈置。
三、完美主義者如何擺脫自我設限的枷鎖?
1、學會擁抱“不完美的人生”。怎樣去擁抱“不完美的人生”,《季羨林談人生》一書給予我們答案。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 “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我們應該從我做起,保護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老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老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老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老的人生哲學平實真摯、引人向善、激人奮進的。
每個人都有資格來談人生,或多或少總會有收穫。談的目的不在於與誰比高低,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明白,讓自己擁有更有意義的人生。人的一生過得幸福與否,心態很重要。世事滄桑,從季老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敬仰。
我們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剛剛步入社會,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倘若沒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則容易隨波逐流。習慣於從別人的評價獲得對自己的肯定,名利,幾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實所謂“名利”只是外部促進你成長的一種催化劑,可是卻往往被當成了唯一的目標,一切都為之所限,而忽視了最本質的東西——自我的成長。很多問題,當深陷其中時往往被其左右,不知所為,而當我們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時卻能如季老那般客觀冷靜地看待和處之。可見,為自己尋找自己人生的基點的確重要,這時,想起最近常聽到的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
人總是對未來有著種種的憧憬,總會抱著一個完美的希望,追尋著自己完滿的人生。而現實一次次發生後,才發現生活中原來是交織著無數個不完滿。才開始學著從“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從“完美主義”走向“不完美主義”,開始去學著心平氣和地看待甚至欣賞著各種不完美的事情和不完美的時刻,才理解了“完滿”與“不完滿”的可愛之處。所經歷的事情都完滿,那麼最終的人生卻不能稱得上完滿;如果走過的路中有不完滿,那你的人生才是真正完滿的人生。理解了它,整理了心情,生活又變得有滋有味。
2、學會將人生看得更加簡單些
人生,如果不想,可以簡簡單單,任憑自己在浪潮中如何隨波逐流;但是,如果靜下心來,將自己置身於整個大環境中,考慮人的一生將面臨的各種可能,就會發現人生其實很宏大、很抽象,也很複雜,要把握好似乎沒有那麼簡單。每想到此,總會有一個問題讓自己繞不過去,就是:我們選擇怎樣度過人生?要度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正是由於這無限可能的存在,讓我們變得糾結與痛苦。比如,在人生的分岔路口,難以抉擇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因為在人生可能出現的各種風景中,不懂得如何取捨,似乎總是想擁有所有的風景。
所以,不如將人生看得簡單一些。在思考怎樣選擇人生,度過什麼樣的人生時,將這種選擇和設想拉得更貼近生活、更接地氣一些。因為,我們的人生是真真實實活出來的,而一切的選擇和設想,都必須基於對現實的判斷。沒有平白無故的選擇,更沒有不切實際的空想。只有將心態放平,立足當前,腳踏實地,用心經營和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才能讓自己真真切切地感覺到人生正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正擁有、正把握、正演繹、正主宰著。
對於工作,保持一顆熱忱的心態,以積極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任務和挑戰,不去想未來何去何從,只想把當前的事情做好,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汲取營養,從有限的工作內容中獲取最大收穫,真正地提升自我。
對於愛情,放下冷眼旁觀的姿態,不去隨時分析對方做得好與不好,而是用心投入,悉心感受,讓感情得到自然的昇華。
對於生活,擁有簡單知足的快樂就好,不去患得患失,在空想中滋生焦慮情緒,而是要學會珍惜現在所有,讓生活因為自己的用心經營變得更加飽滿、豐富,因為親情、友情的滋潤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3、學會給他人空間
一位著名企業家在介紹自己成功經驗時說,就像畫句號要留下缺口,他不會把事情都做完滿,而是讓屬下去填滿它。這樣的做法的確很高明,他做事情總會給下屬留下發揮的空間,這將他引向了成功。
給他人留下發揮的空間,也就給他們留下了發展的空間,這是培養人才,增加辦事積極性的正確之道。如果凡事都身體力行,竭力自己做到完美而不讓他人發揮,那麼必然會導致他人強烈的依賴心理,甚至喪失了查漏補缺、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極端完美主義的悲哀。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完美主義者,他一人獨擔朝綱,將國事無論大小都處理的妥妥帖貼,卻沒有給後主留下發揮、發展的空間,導致劉禪絲毫沒有全域性觀的思維方式,也間接導致了日後蜀國的覆滅。
給他人留下發揮的空間,才能使集體更加團結,也能使自己和集體都有更好的發展。所謂集思廣益,就是說彙集的思想越多,益處越大。若是一個人竭盡全力思考,其結果可能也沒有一個人每人一句話所蘊含的內容豐富,簡言之就是“人多力量大”。當初可口可樂欲登陸中國時,曾經自己想了一個蹩腳的音譯名“蝌蚪啃蠟”,既繞口又難記,後來它決定在全中國徵集中國名,不出一個月就得到了這個沿用近百年的中文名—“可口可樂”。所以,給予他人一定的發揮、發展空間,對於一個集體是非常重要的。
不僅對於集體,在生活中給周圍的人留下發揮的空間,才能在人際關係上取得成功。飽經世事的老人總說做什麼事都不能一竿子擼到底,是很有道理的。是金子總會發光,但如果太過於展露鋒芒,絲毫不給他人留有發揮的餘地,往往會給人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感覺,使人不好接近。
做事給他人留下發揮的空間,並不會顯得自己比別人笨,相反這樣還會促進個人的發展、集體的發展和團結、社會的和諧和穩定,並幫助自己取得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要求自己或他人時時保持完美是一種殘酷的自我主義。人生並沒有真正的完美,完美只是在理想中存在,刻意去追求完美會使人疲憊不堪。而正是因為有了殘缺,我們才有希望,才有夢想。當我們為希望和夢想付出努力時,我們就會發現缺陷自有它的美麗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