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作者|李小氣

責編|五花鹿

01

看完韓綜《我們離婚了》,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感受:

夫妻兩人分開,孩子很難不受傷。

節目裡有一對剛離婚不久的“前任夫妻”,女兒松葉四歲,由爸爸撫養。

小女孩非常想念媽媽,每天起床睡眼惺忪、第一件事情就是問:“媽媽呢,媽媽去哪了?”

因為這次錄節目,母女倆好不容易見面。

結果小傢伙總是黏著媽媽,跟屁蟲一樣,連媽媽上廁所都要跟著。

不停地給媽媽介紹幼兒園裡的新夥伴,恨不得把所有沒和媽媽講的話,都要講完。

更令人難受的是,松葉一直有意無意地重複著一句話:

“爸爸媽媽在一起。”

聽到這話,爸爸滿眼心疼。

是的,毋庸置疑,沒有孩子想要破碎的家庭。

但如果情況過分糟糕,趁早離婚也是必要的。

這時我們最大的擔憂,往往是在孩子身上:

離婚這件事,怎樣才不會傷害孩子?

02

針對這個問題,想必許多人看過很多文章,找了不少辦法,例如:

不要在小孩面前罵前任;

依然和前任保持聯絡,並鼓勵小孩跟他見面;

給予小孩安全感,並告訴他,即使離婚,我們依然超級愛他......

但是實際操作起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即使嘴上沒罵前任,可心裡的不滿還是藏不住,偶爾抱怨的語氣就能透露出來。

即使鼓勵小孩和前任見面,可我們還是忍不住去比較,到底孩子和誰待在一起更開心。

孩子不傻,我們的不安、焦慮、怨恨………他都能察覺出來。

一個焦慮不安的父母,給不了孩子穩定的安全感。

這是父母們“看過了很多文章,但依然過不了離婚這一劫”的原因。

那要怎麼辦呢?

答案是:

家長對待離異越平靜,孩子的心理反應就越小。

作者鄭麗莉在成都跑了兩所小學,選出十對離異幸福家庭,她發現在這些懂事開朗的單親小孩背後,父母們都有同樣的共識:

他們極力給小孩一個平靜的生活,以及一種平靜的離婚態度。

我的一位朋友小劉,她就是這樣。

決定離婚的那段時間,她經常午夜崩潰,難以處理自己的分離情緒。

後來她找諮詢師,並且透過不斷看書,和離婚的朋友一起交流,找各種方式支援自己去面對。

慢慢地,她逐漸認同,離婚只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不過是兩個成年人為了更好生活而做的決定。

並且開始學著消化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儘量不把小孩捲入分離的變化。

他們決定照舊讓孩子讀原來的學校、擁有原來的交際圈,並且安排好探望的頻率和時間。

跟前夫一起給孩子解釋:

一對好朋友鬧翻了,但他們依然會照顧之前一起種下的那朵花,花依然能茁壯成長。

老實說,做到這樣並不容易,孩子當時剛讀一年級,不是特別能理解爸爸媽媽的話。

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孩子也漸漸發現,媽媽沒有騙他。

自己的生活沒有遭到重創,爸爸週末還是會陪自己打乒乓球,生日、聖誕,還能收到兩份的禮物。

小劉跟前面不安、焦慮的家長,最大的區別是,她努力學會了言行一致的平靜。

而這種平靜的心理基礎,才是離婚的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03

不過我能理解,想要做到平靜,很難很不容易。

有很多情緒,需要我們自己去處理。

首先,離婚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

《奇葩說》的顏如晶曾把離婚比喻成奧數,到了分開那一刻,我們要算總賬。

房子、車子、債務關係,甚至是孩子,我們都得分割清算。

這個過程容不得半點感性,需要我們具備強大的理智。

再者,是我們自己產生的分離焦慮。

《我們離婚了》裡面提到過,離婚會帶來一種心理性萎縮。

畢竟戀愛加結婚,大家相處了這麼久。而接下來,自己卻要一個人承擔生活。

這種孤獨感是前所未有的,對有的人來說,它會摧毀我們的獨立信心、貶低我們的自我價值。

如果我們來帶小孩,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會把孩子當成新的依賴,更迫切地想要給他最好的生活。

補償性溺愛,隨之萌芽。

如果沒有堅定的自我和決心,很難在焦慮中找回正常的生活。

最後,周圍事物也會向我們施壓。

要知道,這個社會其實成長得比我們慢,它還沒能完全接納離婚這件事。

它沒有一套體系幫我們分擔,還會時不時投射惡意目光。

所以,如何在目光之下保持自我堅定,也是非常不易的課題。

前面三點總結起來會發現,我們要面對離婚,需要一個非常穩固的自我,才能一點點完成它。

但往往我們缺乏這個自我。

為什麼呢?

製作過《虎媽貓爸》《我的前半生》等爆款家庭劇的金牌製作人,黃瀾,同時也是一位單親媽媽,她曾這麼描述過大多數女性的生存狀態——

我們拼命努力:讀書、工作、戀愛、結婚、生育,希望在這些狀態裡獲得安全感。

當我們以為愛情會包容我們,愛情恰恰最先背叛;

以為婚姻會收留我們,婚姻又很快枯萎;

以為孩子是最後的依賴,孩子說他要自由。

我們從小到大,沒有人給過我們建立自我的底氣和教育,相反,我們的自我是處於被評價的環境裡。

於是我們總習慣跟著周圍的人一起四處尋找安全的洞穴,自我難以穩固起來。

那麼應該怎麼辦?

在這段話最後,黃瀾說:

“安全和幸福,其實在每一個善待自己的念頭裡。”

只有優先善待自己,優先理解自己,並且把外界的評價慢慢褪去,堅持自己的選擇,才能建立自我,獲得真正的平靜。

如果說離婚冷靜期的三十天,除了要靜下來梳理好這段關係,還要冷靜去想一想——

接下來是我自己的人生了,我怎麼學會善待自己。

04

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1. 做好生活艱難的心理準備。

一個人生活肯定有它不容易的地方,離婚帶來的創傷也沒那麼快痊癒。

這個時候的我們,要有長時間和“艱難”相處的心理準備,並嘗試著提高自己抵抗“艱難”的能力。

如果擔心經濟,那麼就得提高賺錢的能力。

如果擔心空虛,就要提高與自己相處的能力。

如果擔心不安,接下來就好好去探索自己內在的安全模式。

這個過程的確很難,但我們其實不用太著急,只要穩步前進就好了。

離婚本身就是一個分離依賴、補全自我的歷程。

2、重建新的連線。

離婚之後,我們也許會陷入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

但離婚意味著獨立,不意味著孤獨。

失去一段關係,最好的辦法是,從身邊的關係裡找回精神力量。

找到周圍支援我們的人,例如父母、朋友們。

讓看似“孤苦”的自己重獲愛的體驗和支撐,才能有勇氣去面對“喪失感”。

儘快在另一個地方找到溫暖,是對自己好的第二步。

3、把安全感寄託在自己身上。

就像前面說的,很多人為了減緩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卻無意識中陷入了對孩子寵溺的旋渦。

這裡我還是想舉黃瀾的例子。

離婚之前,她的微博裡,提到孩子的次數很多。

離婚之後,黃瀾帶兩個小孩,微博裡常常出現的卻是自己,賞花、畫畫、喝下午茶等等。

就像她說的,溺愛孩子,不過是把安全感再次寄託在孩子身上,依然是不愛自己的表現。

真正的愛自己,是把更多精力,花在讓自己變好身上。

別擔心這樣之後,孩子會受傷。

著名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說過:

只有自己幸福了,才能給孩子帶來幸福。

世上沒有父母苦難地活著而能讓孩子幸福這回事。

我們自己幸福了,孩子看到離婚並沒有那麼可怕,他們也自然會投入到生活裡,一起去創造更多幸福。

寫在最後

寫完這篇文章,我很擔心給大家一種“離婚對孩子影響很大”的印象。

的確,離婚不易,影響的確也大。

但對孩子來講,這種影響並不是完全的傷害。

在鄭麗莉的研究中,那些單親小孩比其他小孩,更有著獨立、開放、接納的樣子。

所以說,離婚不一定是個非常糟糕的事情。

堅定地建立一個穩固的自我,堅定地給自己和孩子一些積極影響,堅定地帶著豐富的內心和孩子一起生活。

相信他能感受到你穩定的愛,也相信你們能一起穩定成長。

60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成功的訣竅:就是迎合時代,抓住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