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弗利德•德索薩這個名字鮮為人知,其實我也不知他是誰,據說是一個神父,但無意看到他的一句話,非常受用:
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生活看似馬上就要開始了,真正的生活,但是總有一些障礙阻擋著,有些事得先解決,有些工作還有待完成,時間貌似夠用,還有一筆債務要去付清,然後生活就會開始,最後我終於明白,這些障礙,正是我的生活。
我們的生活總是一個障礙接一個障礙。你想買車,卻不得不等著考駕照;你想買房,卻不得不慢慢湊首付……
凡是你想要的東西,在得到之前總會有障礙。
面對障礙,我們很容易生氣、憤怒和焦慮,這些情緒佔據了我們,最終讓我們變得沮喪和疲憊。
有人於是就逃避了,去追尋那些當下的滿足,如打遊戲、刷影片、購物等,所欲即所得,讓你覺得很爽。
但這種事終究是在殺時間,是在自我消耗,沒有建設性,或者說毫無意義。
其實人生也難說有什麼意義,人生只有過程和經歷,所謂的“意義”是我們去賦予的。
我們想要給自己設計一個完美的故事首尾,卻不知道,人生從不完美,過程充滿障礙和煩惱,而如果沒有它們,生活可能就是空白。
曾國藩有天晚上睡不著,思前想後,憂心忡忡,為了自我排解,就寫了三副對聯:
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
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閒的光陰。
古人說生於憂患,每個人基本都是這樣的,人生難有空閒,生活從頭到尾都是憂與樂相伴,如影隨形。
每天我們的腦海裡都會浮現很多人和事,心中惦記著過去和未來,從而搞得自己很疲憊。對此,古人有個心法,“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現代人換了個說法叫:
活在當下。
其實,這4個字的內涵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做自己的主人。
道理都知道,難的是怎麼自我克服,自我調整。我說說我的體會,在這方面我是經驗豐富啊,因為我幾乎每天都要與過去和未來的念頭周旋。
有時候是它們打敗了我,有時候是我打敗了它們。這麼多年下來,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別想一次性搞定,我們必須有長期鬥爭的思想準備。
對抗熵增知道吧,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奮鬥首先就是與自己奮鬥啊。
只有奮鬥,才是其樂無窮。
真的,只要你沉浸進去,不逃避,不自欺欺人,真實、真誠的面對自己,那你就能在其中體會到趣味,從此你再也不會感到無聊沉悶。
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哪怕是雜念紛紛,你也可在岸邊淡然視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要知道,人生在世不稱意,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就是修行啊,沒有磨礪,何來進步?
不管好壞,來就來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車到山前必有路,總會有辦法過去的。世界不等人,我們必須義無反顧的奔向自己的前程。
艾弗利德•德索薩還有段話,“跳舞吧,就像沒有人注視一樣;去愛吧,就像沒有受過傷一樣;歌唱吧,就像沒有人聆聽一樣;工作吧,就像不需要金錢一樣;生活吧,就像今日是末日一樣。”
人生是自己的人生,生活是自己的生活,我們一路跋山涉水,哪怕越過山丘無人等候,也要走好自己的路。
人,必須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世事無常,生活不易,但就是因為不容易,我們才要縱情享受。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人生若只如初見,無憾無悔而已。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