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佳偶天成,郎情妾意,似乎已經成為了亙古時期的佳話,現代男女擇偶聯姻,簡直成為了一個世紀難題,尤其是對26-30歲的女性來說。
根據最新當代男女擇偶標準調查,男性普遍被寄予厚望,要經濟條件比女方好,要有房有車,而且顏值高就更好;而男性對女性的要求,第一條並不是長相漂亮,而是工作壓力小,能照顧家庭;其次才是身材好,並且氣質出眾。
婚姻的基礎是愛情,產生愛情的兩個人必然會建立親密關係。
本質上,親密關係原本就是彼此滿足性需求、互相取悅與欣賞。人們希望邂逅愛情的目的,本質上只是為能找一個無論是情感上還是生理上,都能滿足我們需求的異性。
所以,原本平實的需求,根本無需如臨大敵。只需看清楚自己的內心,然後以內心標準去接受它,享受它就好。
然而,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利弊關係,讓人們逐漸迷失。
當愛情的背後全是性慾、房子、車子,當婚姻的誕生原因,不過是家族勢力的連橫、經濟利益上的關聯時,人們對愛情和婚姻真正的價值與意義卻再也看不清楚了。
據說女的一律膚白貌美大長腿善解人意情商極高,一水兒的倫敦腔英文,男人們則紳士儒雅瀟灑多金。
雙方人等都在短短8分鐘內,充分展示各自的學歷背景、家庭條件、社會資源這些硬通貨,對方看不看得入眼會不會一見鍾情倒是其次,最主要的作用,還是像戰士一樣,揮舞手中的武器,以彰顯優等生物的優越感。
你大可以說,到了他們這個層面,也許愛情真就不重要了吧,人人都活得特別自我,也許只是想找個彼此願意聊天,還算看得順眼的人共度俗常人生而已。愛情婚姻對他們來說,不再像普通人那樣斤斤計較於房子車子過日子,而只是自我的進一步延伸而已。
其實,在高學歷,高素養人群中,這一現象早已廣泛存在。
在《慾望的演化》這一著作中,進化心理學家戴維·巴斯就曾經說過,展示資源帶來的優越感,其實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存在,可以說,它並不是一個新近現象。
奧維德說過,在男女關係過程中採取資源策略,這一做法於人類有記載的歷史中早已存在許久:
“少女讚美詩篇,卻被禮物吸引。任何男人都能透過財富來抓取她們的青睞。我們當下生活的時代的確是黃金時代——因為黃金不但能買到榮譽,更能獲取愛情與婚姻。”
所以,今天的我們,其實依舊生活在那個黃金時代。
因此,回到我們的話題,再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看一看,為什麼男性從前希望女性年輕漂亮,那是因為年輕漂亮的外觀,代表這樣的女性具有較高的繁殖價值。
而如今,男性卻希望女性不要太忙,工作壓力不要那麼大,能照顧家庭更好。
這是因為,時代的確在進步,女性更多的走出了自己的路,成為半邊天。她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這個社會上打拼出了一席之地,但卻依然被男權社會渴望迴歸家庭,照顧孩子。
這不僅是社會繁衍生息的需要,更是男人的自私與家庭需要。
而女性在擇偶中則向來渴望得到佔據較高社會地位的男性的垂青,這是因為,社會地位從古至今,都是控制更多資源的一個普遍線索,一旦女性被這樣的男性所擁有,那麼就輕鬆完成了階層晉級,比之自我奮鬥,來得更為見效。
更客觀的是,後代子女的社會地位也由此發生了改變。
至於26-30歲的女性,為什麼在擇偶市場上更為挑剔,則可以非常簡單的解釋為:剩女最後的黃金週期。都說女人25歲就開始變老,各方面機能既達到了成熟頂峰,也開始逐漸走下坡路。所以,25歲以後的女性,逐漸開始不自覺地為生育和家庭做準備。
這時候的女性已經脫離了剛剛進入社會的青澀與天真,也被社會現實磨礪了一些稜角,更為清晰的看到了結合優勢資源的重要性,因此在挑選人生伴侶過程中,顯得更為慎重和仔細。
而30歲的女性則更為特殊,因為此時的她們已經談過戀愛,度過了為愛不要麵包的夢幻期,看問題更為實際,更為重要的是,此刻的她們多多少少都已經成為了部門領導或在事業上小有成就,經濟獨立的女性,在挑選男性時有了更多考察維度,眼界也更高。
因此,26-30歲女性,此時的擇偶標準是既挑剔,又不輕易動心。
一句話,女人們在這個階段,更成熟,考慮問題更為細緻周到,不再是男人說幾句甜言蜜語,就能為愛走天涯的夢幻小女生了。
時代在變,愛情、婚姻、家庭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在改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流傳恆久遠,一切關係之所以能維繫下去,說到底,不過是“你願意”。
在這願意的背後,則是千絲萬縷的隱性情緒,以及想要滿足而無法全然滿足,只能至此的隱約期許。即便如此,還是要相信愛情和婚姻,願有情人終成眷屬,都能找到自己的那個夏娃,或亞當。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參考資料:Winnicott, D. W. (1953).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4, 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