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女生在愛情裡,應該都會感到甜蜜欣喜吧……而我不一樣,我只會感到恐懼……”
“即使我也對對方有好感,但一想到戀愛約會,就總會聯想到爭吵、分手等糟糕的結果……然後就會斷掉聯絡,匆匆抽身……”
“熊你說,我這種人是不是不配擁有愛情啊……”
在熊看來,這種“不敢愛、逃避愛”的戀愛行為,是一種令人、令熊心疼的自我保護。
以這位女生為代表的不少人,一邊羨慕著那些出雙入對的情侶,羨慕著網上那些彼此契合的神仙愛情;
一邊卻又封閉自己,耳機一戴誰也不愛,把一切愛情的小火苗都拒絕於千里之外。
歸根結底,就是怕再次受傷,相信愛情,卻不相信人。
書中說,或許我們曾在感情中感受過焦慮和恐懼,但“若能面對恐懼,學著接受被愛的感覺,就能守住領地”。
書的名字就叫《鴕鳥心理:為何我們總是害怕與逃避》。
書的三位作者,羅伯特·費爾斯通、麗莎·費爾斯通和喬伊斯·卡特利特,每一位都是超厲害的人;
其中,羅伯特和麗莎都是美國權威的心理諮詢師、治療師;
而喬伊斯是一位紀錄片講師、作者和聯合制片人,同時是美國“關愛兒童父母教育計劃”的制定者。
他們認為,我們在愛情中的恐懼,大多都源於在成長經歷中曾經受過的來自家庭、同伴和社會態度的傷害。
在這本書中,他們就對這種“愛情中的鴕鳥心理”進行了具體分析,並給予了我們許多建議,幫助我們化解親密關係中的消極干擾。
熊也將這些通通整理了出來,分享給大家。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自在地“BE COOL, BE REAL”;
卸下保護色,親近所愛,真實生活。
不敢愛比不懂愛更讓人心疼。
比起不懂愛,那些在愛情面前猶疑不決、不敢愛的人,往往更讓人心疼。
他們總是在最靠近愛情時,給自己一個急剎車:
“當心!不要陷進去太深!”
“慢點兒!別讓感情進展太快!”
“你可真傻,竟然相信他是真的愛你。”
在書中,作者也分析了這一心理現象:
許多人的內心都有這樣一個聲音,時刻貶低或嘲笑著自己對於愛的追求。
這些聲音看似在保護我們,給予我們善意的警告;
但事實上,它們只會使我們不敢付出感情,退回到防禦的姿態:
“算了吧,單身挺好。”
“ta可能只是玩玩而已,我可別陷得太深。”
而也如作者所說,這些聲音不僅會消磨我們自己的愛和精力,還會對那些愛我們、尊重我們的人造成傷害和困擾。
那麼,這些內心批評的聲音是如何形成的呢?
作者認為,這往往是由於我們曾經經歷過愛的缺失,不曾獲得過正常、完整、充足的愛。
就比如:
在童年時期,我們的父母總是為了生活溫飽而奔波,卻忽視了給予我們溫暖和陪伴;
在這樣“缺愛”的環境中成長,我們難免感到痛苦和焦慮。
這一直延伸到長大以後,我們仍舊習慣性地恐懼親密關係,拒絕一切情感的冒險,以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
我們將自己偽裝得格外強大,以此告訴這個世界:我不需要任何人。
殊不知,在為自己套上這樣堅硬外殼的同時,也阻斷了我們本可以獲得的溫暖。
習慣性逃避愛的人,
如何獲得真誠的愛情?
或許,這種“不敢愛,逃避愛”的鴕鳥心理的確能夠幫助我們避免在愛情中受到傷害;
但它同時也在我們和愛情中間築了一堵牆,使我們再也無法感受到愛情的快樂和美好。
就像作者們說的,“愛別人”這個行為本身,其實會為我們帶來回報。
在書中,作者也給了我們許多建議,幫助我們打破對親密關係的恐懼,更坦誠開放地和所愛之人交往。
熊也從中整理出了3點,分享給大家。
-1-
向伴侶(有好感的物件)袒露心扉
想要開啟心結,最首要的事情就是與伴侶(有好感的物件)進行良好的溝通。
不要將那些本不必承受的負面情緒積壓在自己的心底,就勇敢地將自己的成長經歷,自己的恐懼、懷疑、膽怯和逞強,通通都告訴對方吧。
“我不懂如何坦然接受你的愛。”
“我很怕某一天你會突然離開我。”
“所以,我不敢敞開心扉,總是把你拒之門外。”
就像作者說的,伴侶之間可以好好交談一番,說出內心的自我攻擊和對對方的懷疑,袒露自己的消極想法。
另外,作者還提醒我們,既然選擇了好好交流,就不要在對話中保持敵對的態度。
“試著以一種不帶責備的方式袒露內心,也不要把伴侶的迴應當作是對自己的攻擊。”
不要說“萬一你以後變心了,我怎麼辦?”;
而是改成“我很擔心有一天,你會不再像現在這般愛我,這會讓我很痛苦。”
熊覺得啊,只有把內心的情緒表達出來,我們才會發現,那些消極想法大都是不理智、不準確的。
這就好像摘下一副戴了很久的墨鏡,或脫下一副裹了很久的手套;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愛情的顏色,才能感受到愛情溫暖的觸感。
-2-
珍視那些被伴侶欣賞的特點
在網路上,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逗趣兒的段子:
-“我喜歡你。”
-“你喜歡我哪一點,我可以改。”
讀完這段對話,或許大家都會一笑而過;
但是,習慣性逃避愛的人兒們,正是常常用這樣的方式,將愛情的緣分遠遠推開。
作者說,對於愛人特別欣賞的某些特點或行為,“不敢愛”的人可能會下意識地進行保留,甚至徹底改掉。
比如,對方喜歡自己的一頭長髮,隔天自己就會去將長髮剪短;
對方喜歡自己善良的性格,就會下意識地在對方面前表現得冷漠刻薄。
作者告訴我們,要想構建一段真誠的愛情,我們就一定要意識到自己的這種保留行為,並儘量杜絕。
“要在生活中,珍視那些被愛人欣賞的特點。”
所以,想要收穫愛情,就不要再一味地防禦、逃避啦~
那些被對方欣賞的特點,其實就是我們自己身上無可替代的高光;
而這樣一個優秀美好的自己,更沒有“不敢愛”的理由,更應該勇敢去愛情裡闖一闖。
-3-
在爭吵中學會示弱
習慣性逃避愛的人,總是愛在爭吵中嘴硬逞強。
“那你就走啊,我才不在乎!”
“我根本就不需要人陪伴!”
“你以為你對我很重要嗎?”
就像這樣,我們透過話語,將自己塑造成無堅不摧的樣子,來掩藏心底的脆弱;
卻往往在衝動中忽略了,這樣的言語,也會成為無比鋒利的武器,中傷對方。
因此,作者建議我們要學會示弱,在讓人後悔的中傷言辭脫口而出之前,緩和不斷升級的爭論。
畢竟,我們之所以“不敢愛、害怕愛”,就是因為擔心有一天愛會消失,愛人會離開;
而一味逞強,絲毫無法解除我們的恐懼,只會更深地傷害對方,加速愛情中堆積的失望。
所以啊,就像作者告訴我們的:
“放下逞強和戒備,把手伸向對方,說一些溫暖的、平和的話,或者用身體語言表達親密。”
千萬不要擔心這樣做會輸了什麼,更不要擔心會助長對方的怒火;
當我們解除武裝,展示出自己內心真正的脆弱,對方一定會有所感知,敵意也會化解為心疼。
熊覺得,在愛情中,誰對誰錯、誰贏了爭吵、誰先道歉……這些從來都不是什麼重要的事。
卸下防備,彼此真實,惺惺相惜,我們與伴侶之間的親密才更為可貴啊。
8個戀愛小細節,
打破“不敢愛”的恐懼。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愛情。
對於習慣性逃避愛情的人兒們來說,只做到上面三點還不夠;
若是忽視了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仍舊很容易讓愛我們的人寒心、失望。
因此,在書中,作者就為“不敢愛”的夥伴們列出了一些可以幫助大家敞開心扉的日常小事。
接納愛情,從細節做起~
1. 不要吝嗇對對方的表揚和讚美。
2. 感覺快樂時,就勇敢表達快樂。
3. 坦然接受並珍惜對方給予的禮物。
4. 在遇到問題時,勇敢向對方求助,而不是怕麻煩對方而一味逞強。
5.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不要隱瞞,可以大方地和對方分享。
6. 當伴侶試圖取悅自己時,接受他的努力和讚美。
7. 當生病或受傷時,允許對方照顧自己;而當對方生病或受傷時,也學著照顧對方。
8. 在恰當的時候,告訴對方“我愛你”。
“這短短的一生,我們最終都會失去,
你不妨大膽一些,
攀一座山,追一個夢,愛一個人。”
希望大家都能
真誠去喜歡
大膽去接受
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