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判斷一個人的工作性質,要了解他的動機,觀察他做事的方法,並且瞭解他的內心安於什麼樣的狀態,這樣,他怎麼能夠掩蓋得了內心的真相呢。我們想知道一個人所作所為的目的,不能只從單一的某個方面去看,而是要從多個角度來觀察分析。
生活中,很多人是身不由己的,關於這一點,沒有在他們那個位置上待過的人很難理解。所以,我們看到那些畏首畏尾討人歡心的人,內心不要憎恨,而應感到惋惜。說到底,不就是為了混口飯吃嗎?當然,還有一種人,他們並非由於生活所迫,而是故意逢迎拍馬,主動放棄信仰就為博取俗世利益,這種人是卑鄙的。
有些人以為討好對方,自己的生活就會過得更好,其實也許正好相反。因為以信仰為代價換來的任何東西,都是他的麻煩。在這裡我們記住一句話,人生的結果,首先取決於內在的精神,而不是外在的物質。尤其作為一名學者,首先要考慮的是後世的責問,而不是今世的榮譽。今天怎麼都能過去,而那天將如何面對?
想問那些昧著良心說假話的人,你得到了一些東西,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為此而失去了什麼?你的信仰何在?難道你真的不怕主?以這樣的方式得來的好處,能保持多久?仁慈主說:“在人類、野獸和家畜中,也同樣有形形色色的種類。造物主的僕民中,只有有知識的人敬畏他。主是萬能的、是至赦的。”(35:28)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