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娶不嫁為哪般?
我國的婚姻觀念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從舊時代的男尊女卑到現代社會的男女平等,得益於先輩們的努力。
但“嫁妝彩禮”的婚姻形式卻並非永遠不變,近期,江浙一帶興起了一種新的婚姻方式——“兩頭婚”。
顧名思義,男女結婚以後仍然與各自的父母保持一定的親密性,與傳統意義上的“男婚女嫁”有很大區別。
結婚時,男方不用付彩禮,女方也不用付嫁妝,婚後,他們仍然和戀愛時一樣,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之中。
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孩子,一個繼承父姓,主要由父親方面撫養,一個繼承母姓,主要由母親方面撫養。
在這樣的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這一說法,孩子稱呼父母雙方的長輩都叫“爺爺奶奶”。
由於“兩頭婚”的名稱乍一聽有些彆扭,讓人覺得不親近,人們更喜歡將這種新的婚姻方式叫做“兩家親”、“兩頭親”、“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等,實際上是同一種概念。
意為“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區別於俗話說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和“入贅的懶女婿”。
有專家認為,江浙一帶之所以興起這樣的婚姻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上個世紀我國實施的“計劃生育”國策。
由於男女雙方都屬於獨生子女,所以對冠姓權都有需求,兩頭婚中的男女雙方各有一個繼承自己姓氏的孩子。
不僅響應了近期的“開放二胎”政策,也滿足了雙方各自的需求,這是兩頭婚的優點,反映了社會的進步,也是人們思想進一步開放的體現。
還有一些專家從另一個角度提出分析,認為這主要是由於獨生子女們的獨立生活能力差所導致的。
由於家裡只有一個孩子,所以他們大部分被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式的溺愛給慣壞了,等到自己結婚生子,卻無法盡到家庭的責任,又不會做飯和做家務,加上目前國內月嫂保姆以及家政行業的不夠規範,只能在父母膝下多依靠一段時間。
而一些法律界的專業人士則表明,這與江浙一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關係。
舊社會有句俗語叫“嫁漢嫁漢,穿衣吃飯”,舊社會女性在婚姻裡之所以地位低下,是建立在依靠男方養活的基礎上,若女方家庭比男方富裕,則會要求男方入贅。
但入贅的男性通常會被看作“吃軟飯”的,走出去很沒面子,加上入贅的男方沒有冠姓權,自然心生不滿,這種不滿多體現在對家庭不夠用心或逃避責任上,就會產生“入贅的懶女婿”。
而女方也會對入贅來的男性要求頗多,久而久之矛盾加深,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夫妻小家庭的穩固性。
況且現代社會少有“入贅”一說,於是“兩頭婚”這樣的婚姻方式也就應運而生了。
男不婚,女不嫁,直接跨過了彩禮和嫁妝這兩道門檻,經濟上兩不相欠,也不失為一種減少矛盾的方式。
加上男女雙方都有冠姓權,更像是從實際行動上體現出了男女平等的特徵。
是進步,還是胡鬧?目前為止,“兩頭婚”的普及率還不算太高,僅在江浙一帶的部分地區盛行。與法律界一些人士的猜想較為貼切的是,結“兩頭婚”的男女多為富裕家庭。
他們中甚至有一些是擁有十幾套房產的“拆遷戶”,父母攢下的積蓄非常豐厚,足以保證他們下半生的揮霍。
鑑於“婚前財產鑑定”是一件比較傷感情的事,況且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也需要父母的照顧。
所以,“兩頭婚”是他們最為合適的選擇。認為“兩頭婚”是一種進步的人,多是站在“婚房太貴”、“彩禮過高”、“柴米油鹽消磨感情”以及“距離產生美”這樣的角度來看,但在現實中真正選擇“兩頭婚”的男女並不會過多考慮這些。
他們不但支付得起天價彩禮、天價嫁妝,也不會被房價所累,他們名下已有的房產都住不完,僅靠收租就不難實現下半生的財務自由。
之所以分文不予,自有一番考量。他們想要的,僅僅是在婚姻中的平等地位和對其中一個孩子的冠姓權,如果順便還能靠父母幫助解決“柴米油鹽”的生活就更好了。
不少人對這樣打著自由婚姻旗號的“啃老行為”提出了反對,父母畢竟會老去,他們不可能跟隨子女一輩子。
很難想象,如果有一天父母老去,或有個三長兩短,這些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中年巨嬰們該如何面對現實?
到時候,恐怕連他們自己的生活都會變得一塌糊塗,更別提照顧老人了。
加上夫妻雙方長期不曾同床共枕,感情上也難免淡化,他們沒有自己“小家庭”的概念,也不曾自己面對生活,將依賴養成了習慣,思想上會很難成熟,行為上也很難獨當一面。
何況“兩頭婚”並不等於消除了一切矛盾,像逢年過節該去誰家這種事情就難以取捨,由於兩人一開始就屬於“勢均力敵”、“平分天下”的感情模式,想必對婚姻中掌握主動的話語權還是非常在意的。
尤其當他們遇到應該其中一人做出妥協的情況時,矛盾就會產生。
他們煞費苦心用制度做約束繞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原本夫妻間最常見的溝通商議問題上,且孰是孰非很難斷個清楚。
從兩個孩子的成長來看,“爺爺奶奶”們難免不偏向於隨自己姓氏的那個孩子,而疏遠另一個。
這種潛移默化的“偏心”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利影響,既不利於雙方親屬之間的關係,也不利於兩個孩子之間建立感情。
總體來說,“兩頭婚”較於傳統婚姻來說,有利有弊,但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專家們各持己見,始終難以斷定。
在網路上,網友們同樣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有人說這是胡鬧,有人則說這是社會的進步。
事實上,是胡鬧還是進步,並不取決於呼聲的高低,而在於這種婚姻模式究竟能不能經得住歲月的考驗而長久存在。
將延續?將消亡?專家提出,“兩頭婚”之所以興起,在於女方家庭對孩子冠姓權的執著。可見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計劃生育著實“打擊”了一部分思想傳統的老人,尤其是隻有一個獨生女的情況下,多少有些“不甘心”。
這批人“不甘心”的根本原因是,他們認為男孩長大後要娶媳婦“傳宗接代”,而女孩長大後只能嫁到別人家裡,成為別人家的人,所以,生女兒就等於斷代了。
“兩頭婚”正是為了解決女孩不能“傳宗接代”的問題,現代社會男女同工同酬,女性在職場中同樣有機會打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不需要靠男性養活。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大膽假設,只要有錢的女性越來越多,冠姓權的需求越來越廣,只要社會越來越進步,人們的觀念越來越開放,“兩頭婚”就可以在不遠的將來實現大範圍延續,直至成為我國一項新的傳統呢?
對此,網友們也有自己的看法,支持者認為“兩頭婚”是消除“重男輕女”觀念的有效武器,總體上利大於弊,其他問題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小問題,在兩性平等這個重大課題面前根本不叫問題。
只要夫妻雙方足夠智慧和理性,有關孩子的成長問題、雙方親屬的溝通問題、以及他們日常的生活獨立問題都是不難解決的。照此下去,此類新型婚姻方式的延續幾乎是時代的必然。
反對者則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樣的家庭缺少溫度,影響夫妻感情事小,破壞家庭氛圍事大,關於孩子的成長引發的一系列心理問題非常棘手,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
況且兩個人組建家庭的原本目的是為了延續愛情和親情,這麼做無異於因小失大,為了依附在父母身邊而放棄與自己的另一個孩子朝夕相處的機會,這麼做是非常自私的。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父母的地位無可取代,只有在父母雙方的陪伴下成長,才是健康圓滿的童年。
“兩頭婚”家庭裡的孩子若在親情上有所缺失,長大後若步入婚姻,一定不會再次選擇這樣的婚姻方式。
況且計劃生育只是那個年代的國策,現在社會正面臨“老齡化”的問題,故而提倡二胎,且“兩頭婚”的夫妻也響應了這一政策,生育二胎。
那麼未來“傳宗接代”的壓力會大大減少,所以“兩頭婚”只適用於當前這個時代,在遙遠的未來必將漸漸消亡。
若消亡,更有可能是熱度冷卻少為人知,不見得會徹底消亡。若延續,或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如此延續,也未嘗不可。
迄今為止,“兩頭婚”盛行的時間還不夠長,未來的影響也未可知,究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未來的命運如何?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