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群居生活,少不了你來我往,少不了磕磕碰碰,人都是渴望去跟別人溝通的,如果你不想,其實是害怕失敗。每每見到陌生人,想主動去認識對方,卻一直開不了口,連笑容也只能勉強地意思一下,心裡很想跟對方解釋我想認識你,可怎麼就是做不到。說的是不是你呢?社交恐懼症其實對我們影響很大,為人處世都離不開社交,那麼我們應該去克服社恐?
為什麼會社恐?想克服社恐,首先先搞清楚造成社恐的原因。我總結為兩點,一點是自身性格,一點是自身經歷。
自身性格。有些小孩從小性格就有很外向,會主動跟陌生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有些小孩見到陌生小朋友只想躲得遠遠的,許多事情在基因裡已經決定了。如果家長有意識地從小培養鼓勵小孩接觸新事物,或許性格會改變很多,然而不是所有家長都會這麼有空且耐心地陪伴小孩成長。隨著年齡增長,內向的性格已經成型,後天想改變的話只能靠自己。
內向、孤僻、文靜、孤單、斯文、不為所動……這些詞眼總會被用來形容不愛說話和交際的人,其實他們很想擺脫這些標籤,這些詞從小聽到大也聽煩了,其實他們很善良,只是被冷酷的外表掩蓋住而已。
自身經歷。原生家庭是個什麼東西,憑什麼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父母間的文化差距、情感深淺、教育方式等因素決定了他們的婚姻幸福程度,也深刻地影響著小孩童年幸福感和性格初養成。謾罵、辱罵、冷暴力、拳打腳踢等等,多少小孩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下,請問小孩的性格會是外向開朗的嗎?
躲在衣櫃裡看到父親毆打母親的畫面不敢吭聲,因為成績不好被狠狠地教訓一頓,受別的小朋友欺負不敢跟老師說因為知道老師會偏袒成績好又乖巧的小朋友,週末生日讓父母陪一下過生日卻被當成皮球踢來踢去最後丟給鄉下住的外婆,父母常年出差鮮少回家放學下課就是自己面對空曠屋子的小孩,生了二胎不管一胎的父母開始嫌棄一胎長得不如二胎好看……拜託父母拜託老師對小孩公平一點吧!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不喜社交除了上下課就不會見到人的朋友,可以去採訪一下TA,一定有什麼是使TA選擇逃避願意自己獨處的,相信我,原生家庭一定有所影響,這些經歷是他們心裡永遠的傷,並且會伴隨一生。
我認為一個人的性格不是在青春期開始定型的,是從童年就會定型的。小朋友雖然身高不高,樣貌稚嫩,可是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他們逐漸面對複雜的生活環境,知道傷心知道流淚,如果沒有人及時插足引導好,童年時期不愉快的經歷給小朋友造成的印象才是最深的。
我聽過看過很多故事,他們訴說著家庭暴力、父母的冷言冷語、朋友的不理解、社會的惡意,當感到這個世上沒有一個人站在自己身邊支援的時候,真的好絕望,了無樂趣的世界,好像不值得留戀了。我理解他們,心疼他們,寫這篇文章的我,也是這樣長大的。
如何改變現狀?我們是群居動物,離開別人的幫助孤軍奮戰其實是效率最低的進步。大學是個半開放的環境,這裡追求創新、追求個性、追求理想,只要你想改變大學就是個很好的平臺。少年們請拋棄滿目瘡痍的過往,利用大學這麼美好的平臺,去勇敢打造一個優秀的自己。
讀書。我師姐說過一句話,多讀書的好處是在需要做決定的時候,不必去跟隨別人的建議,而是可以自己拿主意。我們害怕社交,那就去克服社交。我們可以藉助專門的書籍,去看看成功案例,去聽聽他們的建議,去對比自己的情況,去努力找到原來的那個自己。我推薦《醫療受傷的自信》、《脆弱的力量》這兩本書,負面的情緒困擾我們,不完美的主觀意識讓我們深陷疲憊。我們需要清楚地認知自己,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勇敢邁出交往的第一步。
社團。大學的社團多到你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好。我一直認為大學的教學方式是最應該被放到小學的,大學的半開放環境為我們提供很多以前讀書環境沒有的機會,機會來了,我們得抓住。參與一兩個愛好類或技能類的社團,去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去接觸新的平臺,你會發現,其實你也很優秀,其實自己也不是那麼的一事無成。
我喜歡校外活動,在校外活動的時候,同部門的小夥伴是我最信任的人。我需要去開口組織活動,我需要用一種合適的語氣和組員溝通,我需要和對接人溝通好開始每一次的活動……人都是一次次的實踐中成長,就算有被否認被責罵的時候,可是誰都是這樣過來的,跌倒不丟臉。
心理暗示法。我很笨,又想抓住機會,因為我想找回原來那個我。每每遇到新挑戰的時候,我在心裡默唸:“我可以的,別害怕,笑一笑就好了。”然後我就一步步地把事情想辦法完成,害怕的時候繼續重複上面那句話。方法很笨,但很管用,希望可以幫到正在閱讀的你。
生活好難,好在有可可愛愛的美好回憶,好在自己堅持在夢想之路上,好在靠自己努力變得更加優秀。社恐無非是我們想逃避現實的一個藉口,對自己有自信一點,社恐也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