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滄海專欄】

教育的本質是心靈感應

“時間在我的身邊飛逝,嘩嘩啦啦的聲音像歡快的歌,那些飛滿我童年的紙鶴,早已散落了,隨著時間的消逝化成了灰燼,母愛帶來的幸福令我終身難忘。”

他才十三四歲,他的母親也不過三四十歲吧。但是因為疾病母子二人早早地陰陽兩隔了。

“一件______的事”,這是若干年前的一個週末,我給學生留的作文題。一個很俗的題,自然會出現不少很俗套的作文,而且必定會有幾篇關於“母愛”的。他的作文題叫“一件幸福的事”,寫的是在疲勞學習中母親為他打水泡腳的事情。事情不算新穎,但是文筆細膩,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這篇近1000字的作文所表現出的水平要遠遠高於我所瞭解的他的寫作水平。我從“百度”搜尋到了作文的開頭,但是沒有找到他所寫的事情。利用借鑑別人好的開頭,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我也是允許的。既然沒從網上找到他所寫的事情,那可能就是他的原創。這有什麼不可能呢。人家不是說“戀愛中的人都是詩人”“失戀的人都是哲學家”嘛,當心靈、情感受到巨大沖擊後誰都能創作出精妙的言語。他或許就是因為前些天失去母親的傷痛,激發出了寫作的潛力。

我還是有點不甘心。網上沒搜尋到他寫的事情,或許他手上有一本作文書。想到這裡,我為自己的猜忌和偏見感到有點臉紅——就算真是利用了別人寫作的事情,但是他表達的情感一定是真實的。

半個多月前,媽媽因為癌症離他而去了。每天清晨醒來、放學回家,他看著冷冷清清、空蕩蕩的家,不知道哭過多少次。他想媽媽了,他想說出對媽媽的想念。但是他不知道和誰說。

老師留了一篇作文,他想借此表達對媽媽的想念。他寫下“一件幸福的事”這個題目後,一氣呵成寫了近1000字。或者他想借此表達對媽媽的想念,可是因為之前沒好好學習寫作文,寫不出來。但是他一定要寫一篇這樣的,於是他花了很長時間從一本作文書上找到了一篇讓他很感動的文章。他一邊看,一邊流淚。不知道是被作文感動了,還是被自己感動了。

下發作文時,我偷偷瞄著他的臉,看到了久違的笑容。不由得想起了一句歌詞“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也想到了林格在《教育的溫度》一書中的一段話:

教育的本質是心靈感應。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我們過於依賴大腦,依賴心理學技術,依賴知識的傳遞,我們的心靈就會失去了感知、感覺、感應的能力。事實上,感受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才能讓生命生動而自由起來。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心理學丨“不會被失敗打敗的自信”,是由理性和感性共同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