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你還覺得信心是建立在成功之上?”
即便到了現在,也依舊偶爾會回憶起年少時幾段“不那麼自信”的經歷,雖然這些經歷已經過去很久、不再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可每當遇到帶著類似狀況來做諮詢的朋友時,也還是難免感慨“自信這個東西,對我們的影響還真大,但多數時候我們卻並沒有真正的去用心打磨它”。
就好像遇到的這些朋友:
“我感覺到你對自己很有意見,是因為這次成績沒有考好嗎?”
“也不全是。因為這已經是我第三次沒有考好了。老師你說,為什麼明明我比之前還努力了,可成績怎麼就不見上漲,反而還在下滑呢。這是不是代表著我現在真的不適合學習?我現在一想到學習就害怕、一想到考試就恐懼,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所以,你在擔心自己努力了還是沒用、成績還是上不去,是嗎?”
我想你也能清晰的感受到他的自信正在飛速的流逝,並且對自己已經有了濃重的懷疑,可能再過一段時間,這份懷疑就會變成“我不適合學習”、“我學了也沒用”、“我就是個沒用的人”等自我否定。
若處於有些懷疑的狀態,那他還會去花費時間學習;
若處於嚴重懷疑的狀態,那雖然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會被懷疑消耗掉,但也還是會有學習;
可一旦懷疑轉變為否定,那麼玩遊戲、看電影、把自己鎖在自己房間等對學習的逃避性行為就會增加,並且不會再去學習。
沒有誰會否定學習的重要性,或者說這是當今社會唯一的捷徑。而作為孩子來說,他自然也並不希望自己辜負父母、讓同學笑話、讓自己成為一個另類,他也想能擁有很好的成績、能被父母誇讚、能被同學圍繞著,各種問問題。
但你也看到了,即便在他的內心中有這麼多強烈的願望,可隨著自我懷疑的增加、自我否定的出現,他也還是選擇向“無論怎麼努力都沒用的現實”低頭,承認自己是一個“沒用的廢物”,然後放下心中的期待、目標與追逐。
而這一切的開始,皆是源於“信心的飛速流逝”。
既然現在連續幾次成績不怎麼樣就帶來了“信心的流逝”,那也就代表著在前些時候,他的成績其實還可以。
而在成績還可以的時候,他的狀態也還不錯、對自己也挺有信心,那這便符合了一些朋友“信心是建立在成功之上”的觀念。雖然後面的發展並不能直接證明“成功並不能誕生自信”,也不能反駁“自信本來就是波動的”,但無疑這樣的自信是非常脆弱的。
如果我們站在人生的終點去看自己或其他人的曾經,你會發現沒有誰的一生是連續勝利,也沒有誰的一生是連續失敗。雖然不能用資料來衡量究竟人這一輩子會有多少成功、多少失敗,但也至少說明了,沒有人會一帆風順,並且失敗會出現在每個人的生命中。
當然了,這也還是不能當做“把自信建立在成功之上,這並不好”的證據,但我覺得有必要把我們的思維再適度開闊開闊。
在我們看到“自信本來就是波動的”,並把它當做正常狀況的時候,我們的思維便束縛在這裡,並不自覺的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
但是,如果這是正常的,也就代表著“我們必然遭受自信起伏帶來的衝擊”。雖然這也確實沒什麼,可難道就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了嗎?
你也知道作為一個“槓精”,我對絕大多數“過分絕對化”的東西都持否定意見,所以在這裡我也覺得這種情況雖然是正常的,卻不代表沒有進步的空間。同時,我也覺得“我們有可能擁有這樣一種自信,它不會被挫折與失敗擊敗”。
“你這樣說就有些奇怪了,如果經歷了失敗還很自信,那這是不是有些過於盲目了呢?”
確實如你所說,看起來這樣的自信是有些盲目的。
但我覺得“建立在成功之上的自信”,其實是基於“現實中發生的種種,即曾經的經歷”而誕生的一種對自己的評價。既然是評價,其實就具備了一定的主觀性,即“雖然事情的結果還不錯,但我覺得不如意”,那這種情況再加上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挫折、失敗與連續打擊,就使得這樣的自信非常容易的就會由充足變為匱乏。
我覺得這種自信,是一種結果論、是由結果來決定我怎麼樣,並代表著我們對“內心期待”的執著,即我希望,也覺得事情會按照自己的期待發展、自己會獲得期待的結果,所以,當結果不如我們所願的時候,我們就不僅要承擔失敗帶來的失望,還要面對“未能如願”的失望。
那這時候我們又將承擔多少壓力呢?
“由結果決定我們怎麼樣”,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一點。
你看,我們所說的自信,其實就是“我是否相信自己”、“我是否相信自己能做到”,那當我們的自信是由“結果”來決定的時候,我們到底是在相信自己,還是在相信結果呢?
我覺得一定要搞清楚主體是什麼。
自信,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對自己的態度。我們選擇相信自己,並不是相信“自己想要的結果現在就會出現”,而是相信“無論經歷什麼,最終我都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時候我相信的不僅是自己,還有自己的未來。
自己是主體,而對未來抱有信心是一種開放且堅定的心態。
我們都知道自己的未來肯定是會有波折、失敗與跌宕的,那在選擇直面這些“失敗”的時候,就代表著我們已經承認了“自己的未來肯定會有失敗”這個事實,這時候“坦然面對”會給我們力量;
在選擇直面的同時,我們也選擇了“即便有失敗,我也還是會往前走、會讓自己的人生繼續”,這會使我們從心態層面不懼怕未來的失敗,並且將失敗視之為“常”;
同時,我們也會因為自己不斷積累“即便失敗了,也依舊繼續”的經驗,並在不斷的積累中沉澱、提高、成長,而逐漸擁有更強大的內在與能力。
而當我們能輕鬆的面對失敗時,失敗所帶來的影響便會弱化很多很多,那相信自己可以、相信自己最終可以、相信未來一片光明,就不再是一件特別辛苦的事情。
是的,如果自信經不起失敗的打磨,那這樣的自信就形同虛設。而讓我們難以擁有堅定自信的原因,便在於“我只想要成功,並不想要失敗,以及與之相關的痛苦”,或者這樣說,我們對成功與結果的執念,便是對失敗的逃避。
那你說,一個不能直面失敗、只能逃避失敗的人,他是否相信自己呢?
我覺得,人如果相信自己,那就不會被一次兩次的失敗打敗,因為相信是相信“我終究可以”,而不是“我這次肯定可以”。
當然,在小的時候,因為父母未能很好的接納我們的失敗、在我們失敗時,總是施加很多負性的東西,所以為了避免捱打、捱罵、讓父母流淚,我們總是刻意的迴避失敗。
但是我們終究會長大、終究會一點點擁有一些能力,那這時候如果想要塑造一份堅定的自信,除了剛剛提到的“接受失敗”與“直面失敗”外,還有:
一定程度的走出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增加失敗時的反思,並在反思後繼續堅持、由自己的理性判斷決定自己的行為,而不是由結果來決定、讓自己可以在情感與精神層面給自己支援等方面。
“建立在成功之上的自信”其實是一種感性的自信,因為它建立在表面之上,沒有更深層次的東西支撐,很是脆弱;
“不會被失敗打敗的自信”擁有更豐富、更堅實的支撐,相對堅固,同時也受“成功”的強化,雖然看起來略顯盲目,可這只是一種對未來和自己充滿希望的心態,在具體具體細節方面是相對客觀的。那它便是一種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產物。
這樣的自信,是否比前者更值得追尋呢?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