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網路媒體上看到披露的一則訊息,山東臨沂一名退休教師被一個曾經品學兼優的女學生騙去做了貸款擔保,甚至還讓鄰居也借錢給這個女學生,弄得家裡一貧如洗,60多歲的他走上了一條打工還債的道路。
看完這則新聞,讓人陷入了一段深沉的思索之中。善良是好的,但是太過善良,不懂得拒絕,就成了爛好人。別人冒犯我們,我們不好意思生氣;別人麻煩我們,我們不好意思拒絕。我們所謂的“好心”“好脾氣”,發展到極致,就變成了任人揉捏的軟柿子。
一直以來,社會都是提倡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大家都以為,幫助他人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很多研究發現,把關注點放在助人為樂上,心中常常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這種愉悅感會降低壓力激素水平,促進了有益激素的分泌。精神病流行病學專家甚至說: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治療憂鬱症的良方。
於是,大家都認為,幫助他人是由衷而發的事情,得用心去了解他們的需求,尊重他們的隱私,讓他們愉悅接受。千萬別以為受幫助的一方淚流鼻涕的表示很感恩,自己便感到滿足了,這不是幫助;更別拿出一副施捨的態度來,這會讓別人有一種受辱的感覺。因而,總是把別人的感受放在了自己的感受之前,把別人的需求放在了自己的需求之前;當別人提出要求的時候,有時心裡並不願意,很多時候根本沒辦法把不字說出口。
為了維護所謂的良好關係,我們常常超越自己所能接受的範圍,甚至力不從心,為了避免別人不舒服,只能委屈自己,勉強接受了別人的請求。事後,又往往非常懊悔。對於這樣的狀況,別人並不領情,反而更不把我們當一回事。
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要設定一條底線;善良沒有底線,別人就沒有原則。一個被人認為是很溫和、很友善的人,別人總喜歡找他幫忙。這樣的人也大都寧願犧牲自己的時間,即使付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一切,也不好意思拒絕。大家都知道,像這樣活著的人,其實活得很辛苦。生活本來就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捨棄了自己寶貴的時間,卻被那些利用我們善良的人們壓榨。對於這種人,我們在他們心裡只有利用的價值,即使付出了很多代價,所做的事都不屑一顧,認為理所當然。我們這麼好說話,這麼樂於助人,他們怎麼又能體諒?對於這樣的人,拒絕是就是一種權利。有句話說的好,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反正那些好意思為難我們的人也不是好到了哪裡去。
實際上,拒絕也是人生的一種學問。學會拒絕,人家才知道我們的底線。我們沒有義務一定要幫助別人,不用感到不好意思。善良和周到是我們自己的教養,不應該成為別人無限制索取的理由。為難我們的人,根本就沒有仔細為我們考慮過,我們的善意和耐心要用在值得的人身上。大家是否會發現,在當今社會中,那些能坦誠拒絕別人的人,在生活中都活出了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