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二十歲一過,跟長輩的距離越拉越遠,這種距離不僅是上了大學以後跟他們的物理接觸,而且隨著自己閱歷的增長,會發現在心理的認知上已經跟他們漸行漸遠。

有一點我深有體會,文學大機率是透過刻畫生動地各類人物的性格並代入具體事件由此表現世間百態,所以一般來說,作品讀得多而廣會使一個人的感情變得敏感和細膩,他會更加小心留意身邊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顰一笑。

快過了兩個本命年的年紀,其實慢慢地察覺到了我們每個人為什麼要結婚,是真正的瞭解,而不是隨波逐流,看著別人結婚,你也覺得該結了。

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實還是在於我們真的必須離開父母了,即使我們感情上難捨難分,但是為了幸福和快樂我們一定要選擇離開。

以前我總是想不通,為什麼結了婚要跟父母分開呢,為什麼戶口本要分開,我們結婚以後要分家。現在發覺,一旦我們經濟上可以獨立了,我們必須分家,我們一刻也不能等。

對於世界的新奇改變和對時代和社會的解讀以及對生活本質的剖析,還有對幸福與快樂的詮釋等等,如此種種能激起我們極大熱情去探討的問題,似乎對於一些人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你說任何他們認知範圍以外的話,他們都會不明覺厲地反問你,你搞清楚這個有什麼用,而很快他們就會轉身對自己苟延殘喘的生活開始新的抱怨和焦慮。

也許是真正獨立開始的前奏吧,我發現我的父母雖然依舊很愛我,但是卻已經摸不清我的胖瘦,給我買的保暖衣也變得不太合身,讓他們把存款放到基金理財反饋給我的卻是不忍拒絕又充滿了困頓和不信的眼神,當我問到他們退休了想幹什麼回答是帶孫子的時候,我發現其實從小教我們長大成人的父母和長輩,他們其實也只是明白一些基本的為人教養,對於如何在社會勇猛的打拼和智慧的獲取,他們其實也無能為力。

這種感覺很矛盾,一方面為自己洞察了人生獨立的過程和意義感到興奮,另一方面又為了雖然對父母不捨但是客觀上的認知距離卻越來越遠的現況感到失落。

不管怎麼樣,終有一天父母會永遠地離開我們,我們也會永遠地離開我們的孩子。我想作為父母而言,生養孩子的目的應該不是為了防老,而是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完整的人生,從十月懷胎到陪伴孩子成長,再到孩子獨立結婚,組織一個新家庭。這個過程才是一對父母最大的欣慰,而孩子從出生那天開始其實就註定了與母親的離別,想必這也是作為母親心中罪深的無奈感了。

孩子成長我們陪伴,這個過程作為父母應該是快樂和開心的,一方面這是父母完整人生的一個環節,另一方面父母也在這個過程中享受了付出和責任的過程,提升了人生的高度。所以我覺得養兒防老這句話實在是太過狹隘太過扭曲,這種認知的人生實在是無感又淺薄,把倫理情感象徵為一種利益交換,這未免太粗鄙了吧。

分家應該是一份幸福變為了兩份幸福,而不是一份幸福變為一半。

很多人其實都是與父母難捨難分的,正如很多女孩子結婚以後一生氣就收拾行李回孃家的現象,充分表現了一個人對原出生家庭和父母的依賴,當然這也是最真實的情感追求。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會回到新婚家庭,本質原因當然不是由於丈夫的苦苦尋覓,而在於女方其實也很清楚,她們只有跟自己的丈夫才能同步地走完這一生,父母給的依靠只不過是最基礎的無差別的血緣關係支撐,但那終究是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灰飛煙滅。

我真希望可以選擇獲得與父母長輩永遠促膝長談的能力,但那終究是不現實的。

其實不論是父母長輩還是夫妻兒女,只要不同步,距離就會逐漸拉大,那麼最終都會慢慢走散。

我們都是行路人,只有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相遇然後朝著相同的方向邁著相同的步伐前進,才能相伴一生……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家裡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的婚姻真能持久嗎?別存僥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