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多一點書香味

讀書的興趣與習慣的養成

記得小的時候,老家在農村也比較窮,自己能夠上得起學也是家裡傾其所有了。一年能夠吃上一頓餃子或者換一件新衣服都是非常幸福的事兒。打從記憶開始,父親一直在北京當兵,母親一個人在家含辛茹苦地照顧著我和妹妹,操持著整個家。等到父親退伍後,就留在了北京打工,沒有回家。因為家裡窮,8歲才上小學一年級的我後來還留了一級,當時上學根本不知道學習什麼,也就幾本書,很少有課外作業,母親因為不認字,自己的學習就變成了我一個人的事。因為學費、生活等問題,後來母親也隨著父親一起去了北京務工,支撐著後來我和妹妹上學、生活的費用。其實,有時候家裡窮,父母在農村真的是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誰都不想背井離鄉。人之最大的苦當是“愛別離”之苦,與相愛相親的人暫時離別而承受掛念之苦。記得與母親第一次分開時都大哭了一場,那一年大概10歲左右,於是我和妹妹就成了留守兒童,住在了外婆家。

不過後來,有時候放暑假的時候還可以去北京探望父母,所以便多了幾分期待。在北京的日子裡,自己很少與其他人一起玩,當然也沒有人和自己玩。那個時候由於在學校也沒有什麼圖書館,更沒有什麼課外書了。自己來到大城市後,記得第一次去西單圖書館,發現琳琅滿目的各類書籍,著實把自己震撼住了。隨後慢慢地開始,一個人去圖書館或新華書店看書,因為沒有錢只有待在那看書才不花錢,有時候一待就是一天,所以慢慢養成了看書的興趣與習慣。

所以,有時候看書的養成真的不是父母的選擇,而是自己的興趣,一開始看什麼並不重要,興趣的培養才是最最重要的。現在有時候去圖書館也發現有許多家長帶孩子一起去購書,給孩子選擇了各種父母自認為比較好的書籍,孩子好不容易選擇一本感興趣的書,結果被父母否定了。這樣慢慢消磨了她對書籍的興趣。結果孩子就不怎麼喜歡看書了。寧願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手機遊戲等等。這一切其實也都是父母一開始引導不當所導致的。我們都知道全世界最愛讀書的民族是猶太民族,也是多災多難而屹立不倒的民族。只因為有智慧之書的傳承,讓這個民族的子子孫孫受益。據說猶太人還有個習俗:當孩子出生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上一點蜂蜜,讓小孩去舔《聖經》上的蜂蜜,透過這一舔,讓孩子對書產生美好的第一印象:書是甜的。這就是興趣導向,我們一個人一旦養成了讀書學習的興趣和習慣,那將是一生受用的財富。為什麼呢?

讀書對人生有多大的意義呢?

讀書對人生的意義重大。愛讀書就如敬畏我們的生命,是我們內在的一種需要,是讓我們難得的生命煥發出更多精彩。有人說:“一日不讀書,智慧變成豬。”玻璃大王曹德旺談到他的讀書說:“想讀書,必須要有三性:韌性(堅持)、悟性(明理)和記性(記到腦子裡)。這三性是靠長期堅持和培養出來的。”

讀書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啟發我們的智慧。學以致用以解決問題了才是智慧。否則知識只是美麗的垃圾,還往往會成為炫耀的資本,滋生傲慢。當然,知識≠智慧,智慧是需要啟發的,有時候沒有知識也一樣會有智慧。六祖慧能大師曾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虔誠之心修煉,向一切萬物學習,萬物都是我們的老師,不卑不亢而福慧雙修。我的母親雖然沒有上過學也不認字,但是跟隨母親所教導都是人生滿滿的智慧,也為曾經自己艱難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和值得的借鑑的生活準則和智慧法寶。

讀書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從外部的經驗總結而來,而智慧則來自於內在的讀書後的心得體會,乃至於應用,甚至開悟和明心見性。 讀書當以更高心靈層次的心為心,與聖賢之心連結,猶如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豁達之心連結:觀照自己的心與聖賢差距之大,慚愧之心便也油然而起,改正之心也隨之而來,這便是內心明心淨心的功夫,也是主宰起心動念的功夫!

讀書更當精進,就如《詩經》上說:“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意思是說:我們很早就要起來,很晚才會睡下,這樣讀書看書才不會辜負父母。

亞洲女人讀一本復古風的書。Asian woman reading a book vintage

讀書的其他豐富意義:

1.讀書可以增加智慧,就如一個智者曾說:“刀劍的鋒利需要磨刀石,人的智慧需要書。”

2.讀書可以增加胸懷和堅定立志,如周恩來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3.讀書可以幫助早些立志,如孔子說“三十而立”,立志是不那麼容易的,讀書可以明辨是非方向與判斷,早些立志;

4.讀書可以增加境界與格局,拓寬看問題的角度,提升高度與深度,擴充視野,加深思想的高度等等,境界不一樣則觀點一定不一樣;

5.讀書可以增加未來的多種選擇,不至於被動而有選擇的餘地和自由;

6.讀書是自發行為,可以增加自律和定力,行為需要自修,以學有所成為目標,不受於外界干擾壓力;

7.讀書可以幫助思考與懷疑,去偽存真,多問一些“為什麼?”及怎麼思考問題;

8.讀書猶如煉爐,可以把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容器和鼎,即所謂“成大器”;

9.讀書往往是樂在其中矣,就如《讀書樂》所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帶著功利心而生起的讀書樂趣等等。

國學大師胡適也曾總結過讀書的益處:

繼承古人已知的學問和經驗,這是人類共同的遺產;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書會找很多書;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應付不確定的環境。

當我們讀書積累到一定的量後,才會有更深的發現和體會,也逐漸認知到之前所讀的書,一大部分是為功名利祿而讀的書。回顧起來,如今我們才覺得聖賢經典之書,包括其他類優秀傳統經典才是不斷提升我們的智慧,是開啟內在無盡寶藏的一把金鑰匙,是讓我們開悟的書,更是清心寡慾、恬淡自然的書。

少一點菸酒味

如何戒菸?

記得我是從2015年5月11日開始戒菸,直到現在已經有5年半的時間了。俗話說:“上癮容易,戒掉難”。之前抽菸狀況是每天至少一包煙,也常常被“飯後一顆煙,賽過活神仙”或者是“減少壓力”的錯知錯見或藉口所誤導。曾經一直想戒菸也戒不掉,試驗了很多方法,統統失靈。後來,一個機緣巧合,因為喜愛讀書的緣故,發現了一本可以戒菸的書,看完後深深受這本書的啟發,這本書的豆瓣評分是8.2分。

秘訣:決心(毅力:必先有要戒掉的念頭)+《這本書能讓你戒菸》亞倫•卡特

心法:

把煙想象是毒品,銘記後果是什麼;每一天堅持不抽第一顆煙,是不抽第一顆;重複1-2步驟,累計記錄戒菸天數,逐漸增強自信心。

一般前7天是比較難受的,後14天,21天,28天之後就逐漸適應了。相信若有戒菸的朋友,不妨試驗一下,或許可以幫到您。

如何戒酒?

其實戒酒的心法與上述戒菸類似,只不過更多了一些忌諱警惕自己,在《本生傳》中就闡述喝酒之人在人生當中會招致十一種災難:

第一、喝酒的人,由於身體失去知覺,隨隨便便邁步,也會漂泊到陌生的地方,由於神志不清,不管是可用不可用的飲食,一概不假思索食用。

第二、喝酒的人,自心沒有自在,智慧減退,笨得像畜生一樣,連仇人都會譏諷他。破壞一切吉祥事物,卻無所顧慮,身體醜態百出,嘴裡信口開河。

第三、喝酒的人,全無慚愧,縱然赤裸裸地跑到城裡,也無所顧忌,不知羞恥任意妄為。

第四、喝酒的人,就像狗一樣被嘔吐物染得一塌糊塗,躺在十字路口,就是狗來舔他的嘴也不知防備。

第五、喝酒的人,對父親母親,也是惡口謾罵,進行毆打,對給自己酒等物品的主人,也恨之入骨。

第六、喝酒的人,和格外親密的人,也會發生衝突,打架鬥毆,依靠這種因緣屢屢發生砍殺事件。

第七、喝酒的人,即使是種族高貴,也會做出下流的舉動,以致有失種姓,所有財產受用衰減、蕩盡。

第八、喝酒的人,突然間會放聲大笑,突然間又會失聲痛哭,好似瘋子一樣語無倫次,面目全非,滿眼淚水,成為惡語的根源,成為痛斥、輕凌的對境。

第九、喝酒的人,不會步入有利於己的道,不加觀察常說的是廢話,就算是有處世經驗、對吉凶之事無所不知的老人,一旦喝醉了酒,也會做出毀壞自他的事。

第十、據說,從前有一個天人在須彌山(佛教的宇宙觀)頂喝酒,以此為因發生爭鬥,由於行為惡劣,被眾天人驅逐,埋在地下,被叫做非天。如果喝了酒,也會喪盡天福。

第十一、喝酒的人,把本不真實的事說得像真的一樣,對於非事會興致勃勃地去做,諸如此類,思想行為完全顛倒,有如瘋狂的人。

人生修行只不過是一個“戒”字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修行,這個過程就是修正我們不當觀念與行為的過程,尤其是對內心的修行,其實就是一個“戒”字。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戒”就是對我們不良嗜好的減法。我們每個人一天也都是24小時,這是定數。如果我們把時間用來吸菸、賭博、喝酒、玩遊戲、瞎聊……

那用來讀書學習和用來內心修煉的有限時間就會相應地被減少。

據調查,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是以色列人,平均每年60本書,其次是匈牙利人,而我們中國人平均才4本每年。

未來真心希望我們所有人都能夠在高處相見

其他敬請關注:

1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