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現代人越來越焦慮,焦慮的原因當然很多,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由和無奈,但歸根到底,是源於人類無知愚昧而又執迷狂妄的靈魂。

所有的焦慮,都是人自己的愚昧選擇,有什麼可抱怨的呢?愚昧跟知識水平無關,而是處事不明,缺乏智慧。很多人的理想是成為“人上人”,想成為“人上人”,那就不可避免的要吃“苦中苦”。內心放不下,執著於那些虛幻的自以為是的邏輯,結果是“人嚇人”,人人爭先而恐後,互相製造精神的緊張和心靈的壓抑。

人類社會的弊病,總的根源是輕視他人。有人要做“人上人”,就難免有人會成為“人下人”,那麼多人在做著貴族的迷夢,都想當貴族,“賤族”怎麼辦?

歷史上,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焦慮多來自於社會的動盪,擔心朝不保夕。在如今這樣空前繁榮和平的年代,焦慮情緒大肆蔓延,真可以說是曠古所無,莫名其妙。

有些人大肆鼓吹什麼人生“必須死磕,必須硬扛,必須壓抑自我,必須放棄快樂”,“苦口婆心”地奉勸大家不要成為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人,這是何居心?有人把“底層”和“精英”對立起來,構築起一個焦慮執念,以毫無根據的主觀臆想,刻意誇大和製造階層對立,販賣焦慮,想達到什麼目的呢?不但不能解決世道人心的各種困惑和問題,也讓極端情緒肆意蔓延。

有人說,“所有的快樂學習,都是需要資本的,快樂自由和崇尚個性的教育,是需要金錢和資源加持的。”這話有什麼依據呢?人生絕不只是附麗於物質的存在,人的尊嚴,不是來自身份地位,而是來自內心的認識。用所謂階層對立的“真相”,鼓吹人格的不平等,不過是為了一己之私,製造精神的壓迫。

人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加給自己的。難道只有家境優渥,資源豐厚,才有資格和資本擁抱快樂?難道只有貴族才有價值?人所有的成就,只能透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獲得。一個人無論貧富,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努力拼搏。吃苦不是窮人獨有的標籤,要想獲得“奮鬥的饋贈,拼搏的喜悅”,無論何人都必須過關斬將,歷經角逐和考驗。人的尊嚴是擁有一顆良善之心,自立自強,張揚生命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對於生命的體驗來說,苦就是甜。有人說“錯一次就錯過了一生”,“對於有些人來說,一步錯,就是一生錯”,問題是,人生哪有什麼對錯?人生沒有失敗,也沒有錯誤。所謂的成功或者失敗,正確或者錯誤,都是一種體驗,彼此之間無法替代,也就不存在苦與甜的對立,它們都是生命意義的共同組成部分。有人喜歡喜劇,但悲劇同樣有不可替代的美學價值,我們既不能說喜劇高於悲劇,也不能說悲劇更勝喜劇。

無論酸甜苦辣,都是組成生命的獨一無二的色彩。生命是一場艱苦的跋涉,人的經歷各有不同,但絕無高低貴賤之分。一個人擁有尊嚴和夢想,一個人本性良善,不是做給別人看的,首先是自我精神境界的完善,是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

當今社會,人的基本生存條件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但如果把“底層盤剝”鼓吹為社會問題的總根源,毫無底線的誇大“階層的戰爭”、“寒門再無貴子”、“贏在起跑線”,不僅失之偏頗,也會讓社會價值觀更加扭曲和異化。每個人都是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所有人擁有的是相同的起跑線和終點線,人過自己的生活,體驗各自的生命味道,哪來的場內和場外呢?

魏晉時期的名士嵇康說:“外不殊俗,內不失正”,既不與世俗世界格格不入,也要堅持獨立人格。缺少了高雅的、高尚的、高貴的追求,失去了閒散的情趣與精神的逍遙,生活必將流於粗鄙。

每個人都幻想著成為“人中龍鳳”,夢想成為“名人名家”,“出大名、成大家、當大官、掙大錢”成為很多人心目中成功的標準,講排場、重名利,把攀比演繹到極致。這已經不是價值觀念功利化傾向的問題,而是嚴重的病態,是無情的精神鴉片,對人的意志造成極大的摧殘。

曾幾何時,在大眾的認知中產生了對一般勞動和普通勞動者的輕視、蔑視甚至敵視的不健康心理。某小學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三年級以上的學生竟然沒有一個人想成為工人、農民等“普通勞動者”,主要原因是“工作太苦”、“掙錢太少”、“別人看不起”。孩子的這種觀念怎麼來的?值得警惕。為什麼寧願做抑鬱的“人上人”,也不做一個快樂的“正常人”呢?

很多人能力不強,慾望不小;眼高手低,不屑於做一般性的勞動。滿懷“天才夢”,實則是“空心人”,心理承受能力和調節能力極差。妒忌心強,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把“非凡”當作成功和幸福的唯一源泉,“平凡”成為平庸、無用、落後和不幸的代名詞,為了“天才”的迷夢,不惜一切。“高人一等”的意識變成了強烈的驅動力,使人忘了事物還有另一面,形成沉重的精神壓力,超出心理承受能力,人最後成為慾望的奴隸。心理脆弱、敏感、狂妄而不堪一擊,卻又不斷地自我製造壓力,遠離了快樂,迷失了自我。

人生一世,不只是物質的佔有,更要思考“為何而生”,探尋生命的意義。生命沒有了靈魂,現實中才會有那麼多焦慮,彷徨、失落、無奈和鬱悶。一個人自我不覺醒,外界的力量很難將他從精神的痛苦中解放出來。整天心事重重,動輒唉聲嘆氣,缺乏生機和活力。讓各種無名的欲求牽著鼻子走,而做出本末倒置的抉擇,越來越極端,有的抑鬱,有的自殺,為什麼?每個人都是普通人,卻少有人認可普通,這不是心病,是心魔。

最難安頓的是人心,人心不定,心無根基,風一吹就要起波瀾。每一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人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完成人生的使命。有多大勁兒使多大勁兒,能創造多少條件就創造多少條件,實事求是,擺正心態,走好人生之路,真正地突破功利慾望的束縛。

“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怨”。心底無私天地寬,淡定從容的人,從不執著於極端的追求,偏執自我的人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為什麼一定要到城市裡喝咖啡?一杯清茶,不是同樣足慰平生嗎?清醒、智慧、豁達,即便困居於自己的一方天地,仍能不失平等心、清淨心,理解一切內在和外在的事物,不覺得自己高於、低於或等同於別人,就是最大的幸福。

人類最大的痛苦源於人格的分裂與自身的不和諧,一方面狂妄自大,驕傲自滿;另一方面又妄自菲薄、自暴自棄。一千多年前,中國的禪宗就提出了眾生平等的主張,可惜到了21世紀,依然沒有消除眾生狂妄的心,依然沒有破除眾生的心中之賊。脆弱的心理容易導致心態的扭曲,不能夠正確地“自我接納”。須知努力自我完善的過程,就是要學會對自己不放縱,也不苛求,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充分感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社會發展的終極意義是實現人的生命價值,讓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的關係更加和諧。一個人真正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欣賞生命,所有的努力無不是體味生命的豐富、美好,追求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心靈。人不可自命不凡,也不必憂戚於生命中的無常與困頓,要看到生命的光明,建立一個心靈安頓的家園。學會尊重、關愛、寬容,既肯定自我,又能夠接納、欣賞、成全他人。

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像孔子、耶穌、釋迦牟尼、蘇格拉底這些人,他們最偉大的貢獻,是構築了心靈的準則。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從常人的角度來講,可以說都很不幸福:蘇格拉底無罪被判死刑,而且是以民主的形式;孔子為匡扶社會,暮年周遊列國,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佛陀放棄王子名位,捨身求法;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他們都有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對人類崇高的愛,故能上下求索,死而後已。

人的一生之中,無論在何種境遇,都該拿出一些精力,去關注永恆的東西,以讓一成不變的生活變得豐富,填補人生意義的虛空。目之所及的那些眼花繚亂變幻著的東西,多是轉瞬即逝的過眼煙雲,能給予人的滋養是有限的。生命過處,若只是了無痕跡,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便難有安頓的歸宿。能夠真正滋養人們心靈的,是滄海桑田的自然,是真誠的藝術,是淨化靈魂的思想。眼前的大山,或許曾是一片汪洋,登高臨遠,不禁讓人感慨大山背後,發生過多少故事,孕育了多少新生和永恆。千百萬年的生成,令人敬畏,與這樣一座大山比較起來,一切存在和變化都是渺小的,一個人的坎坷傷痛更是輕如塵埃。有了這樣的思索與覺醒,生命的洞達便隨之而來。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將自己置身於風景之中,照見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容、智慧、勇敢地面對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和不如意,在擁抱平凡中享受生活。

1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世上“最窮”的人是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