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世界只有媽媽好!媽媽的偉大夠每個人說上個幾天幾夜,但網路上最火的不是那些母子溫情的片刻,而是媽媽們暴怒痛打兒子的視訊。比如抖音上最火的林末範,被媽媽找茬虐打的視訊點選量5000多萬。

似乎,媽媽們被黑化的形象才是真實生活的樣子。媽媽們在扶養孩子的過程中變成了善變,易怒的“神經質”女人!

一、“中國吼”的老母親有病,得治!

不管是視訊裡,還是真實世界裡,中國吼的媽媽大行其道,不分階層,不論出身。吼娃的原因千百種,拖延症的,玩手機的,做作業慢的,還有一句總結:你看人家誰誰誰!實在不行,還有一句:不聽話,叫你爸收拾你!網路裡,調侃老母親的段子也隨處可見。

又到放假的日子裡,孩子們說,媽媽就是世界上最善變的女人:

第一天:寶寶媽媽想死你了。

第二天,媽媽給你做了最喜歡是菜。

第三天,放假在家好好玩。

第四天,噩夢的開始,媽媽不可能讓你睡到九點過後;從你房間出去不可能關門;更不可能讓你有頂嘴的機會…

第七天:趕緊回校…

媽媽們中國吼的背後反映的是真實版的親子關係,我們都渴望當一個稱職的好媽媽,但為啥現實生活經常逼得我們瘋狂呢?我們到底要當一個什麼樣的媽媽呢?作為二寶媽媽,我也會經常遇見當媽的各種問題,藉此也聊聊如何當媽這個沉重的話題。

心理現象“超限效應” :即人的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出現自然的逃避傾向。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叨嘮,怒吼孩子,而帶來的就是孩子的本能反應,不滿、逆反。這就是所謂的“超限效應。”所以,我們不能總是用嘮叨和大吼來期待孩子發生改變,我們需要改變自己!

二 、我們需要當一個“足夠好的媽媽”,而不是“完美媽媽”。

孩子的出生帶給我們歡樂外,更多的是一分責任。英國的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在《嬰兒與母親》中指出:“一個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健康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生命之初母親能否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想要遺傳潛力有機會變成現實,環境的供應就必須充分”!

如果用100分作為滿分,研究發現“滿分媽媽”其實並不是最佳的角色,她只是滿足了自己對於“好媽媽”的慾望,她更在意的是外部的評價,而真正對孩子好的媽媽是“及格媽媽”,60-90分不等,她們不完美,有不足和缺點,但會想辦法去彌補,她們是“平凡而奉獻的媽媽”。她們既愛孩子,也給孩子犯錯,嘗試的機會,她們和孩子的關係就是從人生最初的絕對依賴到童年的相對依賴,再到成年後的完全獨立,媽媽需要做的是在孩子不同的成長期給予他們真正的需要,而不是用自己的慾望代替孩子的需要!

1.人生最初的幾個月,需要媽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在嬰兒身上,我們要全心撫育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日常生活基本需要。這段依戀關係對於未來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關鍵。2.半歲後到3歲前,這個階段媽媽面臨產假結束重回職場的問題,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就是一個重要課題。我個人認為這個階段是孩子大腦成長和性格成長的關鍵期,所以媽媽還是要把重點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儘可能分配最大的時間照顧孩子,陪伴孩子。尤其對於有工作的媽媽,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因為這個時間段的投入收益率最高,值得你放棄其他的事情。3. 3歲以後,孩子慢慢進入上幼兒園和小學,孩子開始獨立,這個時候媽媽們要學會放手,給孩子提供一個真實的生存環境,在這裡,他們要慢慢學會適應環境的不適和外部的挫折,只有這樣才能茁壯成長。但這種看似合理的機會卻被很多追求完美的家長以愛之名給剝奪了。我們要認識到,隨著社會教育資源的加入,學校、老師也分擔了重要的教育責任,家長們更多地是分配好自己的時間進行接送管理,以及課後時間的安排和撫育。這個時候的父母如果齊心協力合作,媽媽完全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平衡。所以個人建議,這個階段的媽媽應該有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三、我們要當“園丁式”媽媽而不是“木匠型”媽媽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額頂尖學者戈普尼克的暢銷書《園丁與木匠》中提到:作為父母,我們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按照我們的意願和技巧去打磨木材,我們需要的是愛,給孩子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環境,就像園丁一樣,我們只是給予一個易於生長的環境和生態系統,剩下的就是讓孩子自由綻放,成為他想成為的那一朵花。“我們對孩子的愛,以及孩子對我們的愛,都是無條件的、親密的、深刻的,充滿了感性的直覺。作為父母,我們最大的獎賞不是孩子的成績或獎盃,甚至不是他們的畢業典禮或者婚禮,而是與那個孩子在一起時那種分分鐘的喜悅,以及那個孩子與你在一起時那種分分鐘的喜悅。”所以為人父母,本質是愛。

我們能做到無私地愛,不要求任何的回報,我們完全可以犧牲一切去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但是現實中的你,真的能做到不求回報的付出呢?如果今天的你不顧一切地辭掉工作,一心照顧孩子,如果孩子爭氣還好,但如果孩子不爭氣,不成材,你會不會埋怨生活,覺得自己的付出一分不值!所以家庭教育中,媽媽更需要做以下幾件事:

1.關注自己的進步。

任何時候,“自己”都要在第一位。媽媽如果為人上進,對學習有興趣,孩子一定會受到薰陶和感染。養過孩子的人會知道,嬰幼兒的學習能力是最強的,對於他們來說,最基本的“看”和“聽”都是重要的學習過程。大人不經意的言語和行為都會被他們牢牢記住並模仿。“身教”的效率最高,孩子記得也最牢。

2.引導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態度。

學校教育關心的是孩子的分數和排名,而我們家庭教就更應該關注孩子課堂外的教育,如是否有其他的興趣愛好,是否對學習充滿興趣,是否願意探索這個世界等等。在這些問題上得到了良好引導,一個人的天分才有可能被最大程度發揮出來。

3. 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

媽媽特別喜歡包辦孩子的事情,但又發過來批判他“這都不會”,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迴圈。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媽媽和孩子都無法獨立。媽媽要做的應該是幫孩子明辨是非對錯,幫孩子儘早養成自律的習慣,然後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儘量把選擇交給孩子。這樣大人和孩子都會有充足的精力做自己的事。給孩子多一些選擇,然後做減法,這是愛。使勁往上加的不是愛,是大人的野心。

最後,我想再和你分享一個故事。在基督教的《聖經》中有一句話叫做“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福杯滿溢”。

以前在以色列那邊的牧羊人,帶了很多羊去放牧,但那些羊很笨還會亂跑,而且有的羊不是在草地上跑,還會跑到旁邊有荊棘的地方去,那荊棘就會刺到它的毛裡面。羊被刺到就會痛,就會掙扎,結果越掙扎,荊棘就越絞進毛和肉裡去。

那這時這個牧羊人怎麼辦呢?他不會直接伸手去拔除荊棘,因為這樣小羊會奮力抗拒。

其實我們母子關係也是如此,有時候我們看孩子不順眼,看他有很多問題,就想要通過各種方法去教導他、去校正他,就像你想要拔掉小羊身上的荊棘一樣。可是你知道嗎?你如果直接這樣做,他痛,他掙扎,他一定反抗,結果是他痛你也痛,你們都受傷。

所以,當你要去校正孩子行為的時候,你想要去掉孩子身上不好的品性和習慣的時候,你要先做一個事情,就是去愛他,像你用油膏淋他一樣,你就會發現,要拔掉荊棘就會很容易。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福杯滿溢”,希望每一位媽媽都能好好愛你的孩子,也好好愛你自己,讓我們都在愛中找到真正的自由。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育兒心理學:讓窮養成功,請拒絕缺乏自我責任心培養的“偽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