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句話叫做“人活七十古來稀”,是說在古代,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劣,並且由於農業技術水平低,糧食的生產對自然環境有很強的依賴,遇到水旱蟲災便會遭受饑荒,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加上醫療條件差,平均壽命大約在30~50歲之間,一個人活到七十歲已經是稀有的情況了。
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曆程,孔子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而在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農業生產和醫療條件水平的提高,人們活到七八十歲已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杜甫曾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提到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已然成為現實,人們不禁開始思考,一個人究竟活到多少歲是合適的呢?
獲得過心理學界最高榮譽“愛德華·李·桑代克”獎的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在他《發生認知論原理》一書中指出,人類壽命與社會息息相關,並強調了生物邏輯和社會邏輯之間令人驚歎的重合。
有關調查顯示,7%的全國總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代表著這個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而對於人類理想壽命是多少,讓•皮亞傑透過多年的研究總結認為應當是70~80之間。
如今社會的70~80歲,大多數人能夠生活自理,身體活動自如,大腦的思考能力不至於退減到跟不上社會的變化,因而也不需要家裡的子女照顧生活上的起居,沒有了繁重工作的同時享受著國家的退休保障,平時培養一點休閒的興趣愛好,甚至可以和社群的老人一起散步、打牌。
然而,這個年齡段也是身體出現問題的開始,因為我們無法拒絕人會衰老的事實,對於普通人來說,即使平日注重面板保養,強健體魄,70~80歲也逃不過生理機能減退、代謝緩慢的事實,很多老年人存在多病共存的狀況。
最佳退休年齡當我們陪伴家中的老人時,會明顯地感覺到老年人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反應能力下降,社會飛速發展,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當老人無法快速學習新鮮事物時,選擇退休是最明智的。那麼,在什麼時候退休比較合理呢?
對此,心理學家給出的答案是60左右,這時老年人一直以來的工作經驗可以給後輩提供參考和幫助,並且此時正是下一代年輕力壯、思維敏捷之時,選擇在這個年齡退休還可以更好地為退休後的老年生活做準備。
老來得病是常態生病會給人帶來生活上的不便,並且還會影響心理狀態,有科學表明生病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鬱、消沉的情緒中,而由於衰老帶來的影響,老年人得病比青壯年更不容易痊癒,因而老年人遇到身體狀況不佳時,心裡會更加鬱悶,加之有些老年人抗拒接受自己衰老的事實,面對身體疾病會更加悲觀。
很多老人飽受身體每況愈下之苦,比如早醒、失眠、視力下降等,這些不是疾病,而是衰老的表現,聽起來是小毛病,卻會給生活和心理上增加負擔,比如看不清東西導致行動更加緩慢小心,或是睡眠不好導致精神狀態差,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事實上,人老後應當理性對待生理疾病,明白疾病是身體機能出現問題的表現,而身體出現問題是衰老帶來的結果,老年人生病並不代表自身的社會價值下降,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更有利於恢復健康。
順其自然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法”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受到…管理或限制”,可以看出,自然變化是一切事物執行的根本,古人無論是進行農業生產還是治理國家,都講究要順應自然,跟隨著自然變化而變化。
古人在養生方面頗有研究,但都離不開自然,最簡單的養生方式便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養生方面,古人講究陰陽,本質上也是隨著太陽的運動而變化。正所謂“花開有落時,人生容易老”,衰老無法逆轉和阻止,對於人老去的事實,正確的做法是坦然接受。
作者 | 湯先生
編輯 | 湯先生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