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說的成長並不是小孩子慢慢長大的成長,而是成為一個大人之後的我們,應該學會的那些事情,比如如何調解自己的情緒,怎樣治癒自己,在感情中遇到的困擾等等。
給大家講講我的經歷與收穫,也聽聽大家的故事,相互分享一起更為更好的人,可能彼此都不熟悉,但是可以相伴成長。
但最近我發現很多粉絲比較多的情感類博主,一般都是寫的一些明星的新聞和改編的民間故事,原本我也有些動搖了,畢竟這一類比較容易漲粉。
但今天,此刻,我忽然明白了,我做不到那樣,我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又怎麼拿出來跟別人分享呢?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知道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有一些朋友你們的交集並不多,但卻很聊得來,隔著多遠的距離,多久沒見,都不會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知己。
我曾經認識一個生活在美國的女孩葉何,那時候我在上海工作,整個人的狀態都不太好,而葉何是一個休學在家的少女。
就這樣我們聊了很久,後來她從美國回上海,我們約在陸家嘴見了一面,她還給我帶了很多糖果。葉何比照片上漂亮很多,我們很開心的吃了一頓飯。
說實話在葉何面前,我是有點自卑的,因為我的一切都太平庸了,但後來我們依舊相互鼓勵著,這讓我開始漸漸接受自己的平凡,明白雖然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發光。
再後來葉何重新參加開始,如願繼續上學,而我回到了我熟悉的城市,做著一份還算可以的工作,我開始接納我自己,並真誠的為葉何告別病痛,迴歸校園而感到開心。
隔著螢幕,你對我一無所知,我也不知道你姓氏名誰,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文字交流,如果我的文字能對你有哪怕一點點的用處,我都會超級開心。
儘管世界變化很快,我依然願意相信文字的力量現在很少有人喜歡看書了,看電子產品的時候好像也對別人的故事不太感興趣,當然明星們的八卦緋聞除外。
但我依然覺得手機上的各種APP,訂閱號除了焦慮,不太能給我們別的東西,碎片化的閱讀只會讓我們越來越懷疑自己,越來越迷茫,會把我們自己也比變成一塊塊的拼圖,從而忘記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而事實上卻對什麼都一知半解,對自己更是全然不知,只能拿著各種標籤跟自己比對,並最終失去自我,成為一個可以被任意定義的工具人。
放下手機,好好的去讀一本書,你會發現文字的魅力與先賢們的智慧真的很偉大,正所謂太陽下沒有新鮮事,智者們早已將他們的所學所感放在了一本本書中,想要成長,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去讀書。
就像梁文道先生所說的那樣:“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我是璐璐,讀了這篇文章我們就算認識了我是璐璐,生於北方,有幸瀏覽過江南的豔陽春色,如今依舊生活在北方,想去還沒有去的地方是西藏和甘肅,說不定某天我們會在某處遇見,然後擦肩而過,靠著微笑的眼睛認出彼此,然後輕聲說,你好,再見。
我一直勸別人讀書,自己也在讀,那是因為我覺得書籍真的很有治癒的力量。狀態特別不好的時候,書籍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我開始讀書完全是出於自我治癒,後來我發現書籍可能是繼撞南牆之後的第二有用的自愈方式。
一開始不用拘泥於讀什麼書,挑一本感興趣的書讀即可,之後你會發現讀書很像玩藏寶遊戲,讀了一本,就會從這一本中感知到下一本的資訊,最終形成自己的讀書地圖。
我一開始讀三毛、安妮寶貝、張愛玲,後來讀張嘉佳、大冰,再後來讀《擺渡人》、《悉達多》、《自控力》、《生命的重建》,現在讀《反脆弱》、《愛的藝術》、《象與騎象人》,這個過程真的很奇妙,是任何書評和其他人讀過然後給你分享的完全不同。
我開始碼字的原因,也是厭倦了原來只寫指令碼之類的與工作有關的內容,而想輸出一些自己覺得有用,對別人也可能有用的內容,同時也很希望透過別人的反饋獲得成長。我很平凡,可能我的文字也一樣,但仍希望它能對你來說能有那麼一點點的啟發。
然後,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在努力的變成更好的人,也希望你也能與我一起,努力學習,日日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