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望著男子決絕的眼神,女子知道已經無法挽回。她向前一步,環腰抱住男子,頭輕輕地靠在男子的肩膀上。

這一刻,她胸中的傷痛平復了許多,撕裂的心恍惚開始癒合。

男子曾經帶著她吃遍鳳凰城的所有小吃,遊遍鳳凰城的山山水水,任她挽著出入各類精英聚集的高階酒會,許諾她成為最美麗、最幸福的妻子……這一切,都將不復存在。

現在,只是這樣輕輕地靠在男子的肩膀上,她就心生平靜,感到欣慰。如果可以,她寧願其它什麼都不要,就這樣靠著,直到永遠;哪怕這一刻世界末日降臨。

男子抱了她一下,拍了拍她的肩膀,然後把她的雙臂放下來,轉身離去——女子的心突然抽搐,疼痛再次劇烈。她強忍著,眼淚唰的又流了下來……

她怎麼辦?眼望著男子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她彎下腰,就著旁邊的石墩緩緩蹲了下去。

過了許久,她立起身,沿著迴路,漫無目的地走著……她竭力擺脫腦海中男子的形影,努力把思緒往其它方面轉:已經好久沒有回老家看望下父母了;弟弟才上大一,這個月的生活費該轉給他了;學校已經推薦她參加這一屆省級授課比賽,課件還沒備完……女子的“自我”意識零星甦醒,她必須壓抑住內心的傷痛,去做她該做的事。未來已經坍成了廢墟,容不得細想——她得先堅強地活下去。

為什麼被分手時,女子通常希望最後再抱一抱男子,靠一靠他們的肩膀?也許認清了這類行為背後潛藏的深層次心理原因,我們不光能學會一些失戀後自我調節痛苦心境的方法,還能參透一點感情、愛情的奧秘——

人必須在各種需求的滿足中活著,無時無刻。而“依賴需求”,是其中最基本、最深層次的、一刻也不能停息地被滿足的一種。它的發生,比吃、喝、拉、撒、睡,以及性愛等生理需求的發生還要原始。

結合生命演化的完整過程來看:“依賴需求”是生命被迫發生的需求,所有生命必須有所依託而存活。

生命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得不各個依託著地球上特殊的生存環境掙扎。所有生命體的“依賴需求”得以滿足的共同物件,就是我們腳下的地球——它哪怕須臾消失,生命體都將即刻消亡。

具體到各個特殊的生存環境,當生命體的“依賴需求”被滿足的相對適宜,它們就會細胞分裂似地頑強擴張。這是生命體內在生髮的動力,如同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自然。我們把這類生命體在依附條件下倔強得活下去,並且自發地活得越來越強悍,越來越高階的內在要求,稱之為“獨立需求”。

“依賴需求”針對的是生命體當下活著的地球上不同的特殊環境,“獨立需求”針對的是比當下環境更廣闊、更復雜、更具挑戰性的新環境。

生存環境適宜,“依賴需求”充分滿足,生命體的“獨立需求”相應滋生,它們會放活的放肆,儘性張揚,並且隨著體能的增長,不滿足於現有的環境,對外尋求更多的可能性,以得到更暢快的“獨立需求”的滿足。

生存環境惡劣,生命體的“獨立需求”滿足受到壓制,或者轉化為越來越強烈的“依賴需求”,以適應惡劣的生存環境,或者驅動著生命體離開當下的生存環境,尋找新環境——高階的生命體還會透過改造舊環境以更大程度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另一方面,生存環境長期適宜,“依賴需求”一直充分滿足,生命體會逐漸被生存環境“同化”。它們對環境的“

依賴”日益強烈,“獨立需求”漸漸減弱,僅限於在當下的環境中得到滿足。這樣的生命體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容易被時間淘汰——那些擅長利用、改造環境的生命體則被自然選擇進化到了現在。

通常,人們把這類所有生命體適應或突破生存環境,甚至改造生存環境,努力活著的需求稱之為“生存需求”。現在,我們先得明確,針對不同的“需求物件”,所謂“生存需求”包含著生命體與客觀環境相互辯證互動關係的兩面:一面是“依賴需求”,一面是“獨立需求”。

另外,“生存需求”這個概念,沒有認識到生命體具有擴張傾向的內在要求,以及生命體在客觀環境的限制下,其“獨立需求”弱化,“依賴需求”增長,容易被適宜依附的特殊環境“同化”的“奴性”特徵。

人作為有意識的生命體,TA的“依賴需求”、“獨立需求”發生和滿足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生理層次,二是感性心理層次,三是意識心理層次。

在生理層次,我們的這兩類需求的發生和滿足是本能的、無感覺、無意識的,正如同一個單細胞生命體無知無覺的活著一樣。但是,若沒有周邊的特殊環境為依託,它的生命根本不會發生。

即使我們人類這樣最高階的生命體,具有無比豐富、敏銳的感官,強大的思維能力和意識活動,我們也感覺不到地球的轉動,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而這,並不能否定我們依賴著地球存活,以及不斷突破客觀環境限制的努力和要求的發生。

在感性心理層面,我們的這兩類需求的發生和滿足與客觀環境互動著發生,是感性的、無意識的。

倘若遮蔽我們的意識,回到嬰兒時期,我們在懵懵懂懂的混沌狀態中,特別依賴母親的懷抱和嬰兒床。一旦賴上,誰也別想把我們抱離。但是舒適、自在的“依賴需求”充分滿足,我們便開始手舞足蹈,還不斷地試圖爬出母親的懷抱和嬰兒床,這由生命擴張的內在要求——“獨立需求”在驅動。

待到長大成人,我們卻越來越沉溺於長期生活的客觀環境,並且對其中的某些具體物件特別依賴:比如我們特別戀家;離不開老公和孩子;出差在外地,不管賓館多麼高階、舒適,還是特想倚在自家的沙發上,躺在自家的床上……

這些具體物件滿足了我們感性心理層次的“依賴需求”,一定同時滿足了我們意識心理層次的“依賴需求”,以及其它更高階的心理需求。所有需求的發生和滿足帶給我們的體驗混淆在一起,令我們的意識難以區分開來。

與此同時,我們從未停止改造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向往新生活。只是,我們同樣不知道,這種行為和嚮往,在感性心理的最深處,首先被我們作為生命體最原始的“獨立需求”驅動著發生。

在意識心理層面,我們的這兩類需求的發生和滿足是理性的、有意識的。它們或者由我們與客觀環境互動的感性體驗引發,或者由我們的意識超越周邊環境的限制主動要求。

意識是對感覺資訊的整合和解釋。我們感受具體物件滿足我們的“依賴需求”和“獨立需求”,並且由意識活動的概念、觀念、印象等將心滿意足的感受與相應的具體物件“聯結”,在腦海中篩選、積累、強化起來。對於那些妨礙、壓制、破壞需求滿足的具體物件,我們的意識通常選擇性地遮蔽。

同時,對於那些過於宏大而難以具體感受,但是無時無刻不在滿足我們這兩類需求的客觀物件,比如我們的家鄉,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地球,意識能夠指引我們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它們,更加愛護它們。

男女戀愛,無不依託著他們共同生活的客觀環境。這個客觀環境不光滿足他們的“依賴需求”和“獨立需求”,還滿足著他們更高階的其它需求——男女雙方,各自相對而言,也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客觀環境的一份子。

我們的感官體驗和意識活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習慣針對需求物件的一點而不及其餘,專家們把這稱之為“注意力”。

“依賴需求”和“獨立需求”的發生和滿足是我們活著的生理、心理基礎。倘若我們長期把心滿意足的感受,在感性心理層次、意識心理層次都侷限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聚焦到戀愛物件身上,很容易沉溺其中,“依賴”得難以自拔,“獨立需求”相應弱化。

在這種前提下,一旦被分手,那麼我們的感性體驗和意識活動在這之前壘積的心滿意足以及對未來的憧憬立刻因為戀愛物件的離去而中空。這必然給我們的心理聯帶生理造成巨大的傷害。

地球依然轉動,客觀環境也沒改變多少,可是在感性心理、意識心理層次,它們都已經被戀愛物件帶走了,記憶裡的美好也被抽垮,破碎狼藉,只剩下內心的傷痛怎麼也驅不散、解不開、溶不掉。

被失戀後,三位女子無不痛徹心扉:奴婢A撲倒在男子腳下;奴婢B失魂落魄地走向輕生;女子3頭靠在男子的肩膀上,表達了最後一次對男子的“依賴”。

人的心理如此奇妙:一點頭靠在肩膀上踏實的感覺,就能像粘合劑一樣,把以往一些戀愛的美好感受,和一些支離破碎美好的印象瞬間黏連一起,充實內心的中空,令女子3的心裡稍許平復,緩解了一下傷痛。

“依賴”著踏實的感覺是女子3傾心於男子的源頭,也是她對男子的愛戀被剝奪後退守的最後一角陣地。其它所有需求被滿足的美好感覺即將失去,唯有這點踏實的感覺她一時間放不下,還想最後掙扎著多感受一會兒……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中年女人會在哪幾個階段出現婚外情,這三個女人的話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