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親戚的大女兒去英國留學後,嫁給了當地老外。彩禮、房子、車子,親戚連提都沒提,就讓女兒帶老外回來一次,通知了一下親戚朋友,吃了頓飯。
老外除了給老丈人買了點吃的和兩瓶洋酒,就啥也沒有了。
就這麼輕易地把大女兒嫁出去了。
最近,二女兒也把男朋友帶回家了,是我們鄰省的,離我們這裡200多公里。
小夥子來了,帶了吃的喝的不說,還給老丈人丈母孃一人買了一件羽絨服。
可是談到結婚時,我親戚兩口子又是要房子、車子,又是要至少30萬的彩禮。還說不想讓小女兒遠嫁。
氣得小女兒直哭,說:我姐那時候,你啥也不要,到我這裡你們怎麼啥都要。我們剛畢業,哪有錢買房子。再說我嫁的也不遠啊,坐高鐵一個多小時就回來了。我姐呢?四五年都沒回來一次。你們這不是雙標嗎?
相思欲寄何處寄?畫個圈兒替;話在圈兒外,心在圈兒裡,我密密加圈,你需密密知儂意;單圈兒是我,雙圈兒是你;整圈兒是團圓,破圈兒是別離;還有那說不盡的相思,把一路圈到底。
怎麼說呢,父母在老大結婚的時候可能沒在意什麼,但是,當老二結婚的時候,心裡肯定是有想法的,畢竟,孩子一旦離去,那麼自己身邊就真的是一個也沒有了,雖說有交集,但畢竟不是經常在一起的。
這裡邊有沒有對女婿的考察,不便多言,筆者覺得多少有這個成分在內,但影響應該不會太大。
中國的風俗向來結婚,女方是要向男方收取彩禮的,以前的時候,這樣做可能就是想攢積一筆費用給自家的兒子,但是在現在而言,多數都會交給自己的女兒,怕的就是女兒在女婿家受氣,甚至多數還都會再往裡邊貼些費用,以保證小兩口新婚燕爾的能夠有足夠的開支。
最近,也有相關的要求出臺,對於多高彩禮的不合理也是給予指導,引導大眾能正確對待這一點,可是,在不少地方,這陋習還是一時改正不掉,各地風俗不同,方式亦不同。
關鍵在於溝通,近期看《雞毛飛上天》,裡邊有個片段,說的就是溝通的問題,因為不瞭解,所以產生誤解,但是誤解不是無解。
只要溝通,彼此認識到問題的所在,有想改進關係的需求,那麼就有走近的可能,只要敢溝通,就一定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老二的埋怨是沒問題的,任誰也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對待這樣事,外人是插不上嘴的,只能儘量勸解,或是把話說清楚,道明白。
孩子多的時候,父母都會說一碗水端平,但實際呢,這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可,至少要做到面上端平,這樣,才不會傷害孩子,也才能夠更好地維持家庭的和睦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