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智遠的第0134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比起提高認知水平,
我們更應該去發現自己的“認知座標”所在的位置。
開啟手機,各種各樣幽默的短影片,短文,你想看到的東西都在拼命的搶佔“你的時間成本”,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便捷,同時也讓我們陷入了“資訊的洪流”中,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
身邊很多人為什麼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焦慮,其原因就是我們每天接收到太多“雜亂無章”的資訊了,很多人開始被自己的各種雜念和慾望控制著。
人人都覺得自己就差一個機會,都相信自己可以一夜暴富,所謂“嗜慾深者天機淺”,人的雜念和慾望越慎重,就會對垃圾快樂上癮,就越看不到真實的世界。
面對複雜且動態的外部世界,如何形成對自我和外界的理性認識,是我們每個人所需要具備的能力。
在人人說認知升級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先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認知座標”所處的位置,進而有效的提高個人的認知水平。
如何判斷自己的基礎認知層級呢?
法國托里德定律把認知從低到高分為了3個層級:
第一層是“一元思維”模式,其表現特徵是“以自我為中心”,幾乎聽不進別人的聲音,和外界思維無法相容,又叫嬰兒模式,特點就是“我認為對的就是對的”。
第二個層級是“二元思維模式”,屬於認為的二級階段,這個階段能夠相容兩種不同的觀念和不同的人,具備理性和共情,其生活工作中表現為“我不同意你,但是我尊重你”。
第三個階段是“認知的多元思維模式”,這個層級的人能夠相容外界所有的思想和觀點,可以圓融吸收並且有效的提煉運用,外界所有的資訊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有用的”,他們的大腦就像虛空的黑洞,“虛極淨度”。
源源不斷的吸收和消化外界的資訊,正所謂“萬法歸一”,如果想要得到認知的提升,核心就是要“去我執,除大腦的邊界”。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就是“認知”的差別,在未來,不同認知的人將處於不同的維度,構建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座標體系,是為了更清晰的看到本質,對於每個人來說顯得格外重要。
01.別人的“思考座標”。
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座標系嗎?我想多數人都沒有這個概念,那麼什麼是座標系呢?簡單來說:一個人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
比如:我把“水杯”放在一個美學設計師手裡,讓他寫篇文章,他肯定會闡述關於水杯美學,工藝設計的一些看法,並融入自己的理念。
比如我把它送給一個普通人,讓他來寫這個“水杯”,他肯定闡述的是容量,長相以及實用的角度等。
如果把這個“水杯”放到工廠中,給工廠老闆看,老闆肯定覺得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杯子而已,他會和你談材料,成本等。
寫到這裡,於是我捫心自問自己,我看事物的角度是什麼?拿到這個水杯我會想到什麼?我能把它深入描述並寫出幾千字嗎?
假設前面的案例,都是根據職業來進行分析,我是不可能從“水杯著手”,我肯定會思考上班時間為什麼需要水杯,它能幫助我解決什麼?等等。
假設我是一名作家,我肯定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查閱水杯的發展史演變過程,寫出來沒有問題,但是我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查閱歷史,學習前人的文章。
如果我把它寫了出來,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現在很多本科畢業生論文也是這樣寫出來的,都是站在“別人的座標系”去發展的。
即使在原有的知識上有我們自己的東西,但並不意味著我們看待其他的事物的時候也用同一的“座標系”,因為我們學習,理解,看本質的能力不夠深。
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數人看待問題的時候是沒有自己的座標系的,並且還沒有主見,甚至有的時候參考的依據都是說“我從網上看的”,其實你並不知道這個東西的依據是否屬實。
有人可能會反駁智遠的看法了,會說:沒有啊,我覺得自己挺有思想的,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有自己的判斷等等,但這的確算是有主見的一種表現,可是我們的這種主見也是模仿的。
比如說,有的時候我們看一本書,書中有很多知識觀點,如果你覺得它很有道理,便會接納它,並且將它轉化為自己的認知,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你可能還會搬出這一套理論模型,幫助你去解決問題。
此時,你肯定會說它是一本好書,作者寫的太好了,相反,如果作者的觀點與我們的觀點沒有一致的,你就會排斥這本書,因為我們不相信書中的內容,也就是我們不願意相信書中所說的。
至於我們為什麼會排斥書中的內容,就和價值觀有關係了,當我們相信一些東西的時候,相反,它就會變成我們下次衡量一個事物的標準。
我見到太多的網際網路從業人員,從網路上獲取很多沒有驗證的資訊,然後使用在自己的工作當中。
最後發現現實和“理論”相偏差的狀態太大,其原因就是沒有自己的“座標體系”,抓不住事物的本質,影響了最終的判斷。
再分享一個案例:
小時候我們經常聽老師或者父母說“不經過別人的允許拿別人的東西就是偷竊,是可恥的行為”。
那麼下一次如果你看到別人不經過你同意拿自己的東西,就定義為“小偷”,這是相信。
選擇相信什麼內容是由教育決定,由社會的價值體系決定的,比如媒體廣泛宣傳助人為樂是美德,那麼我們看到助人為樂的觀點自然就會支援。
若有本書中的所寫的內容和社會價值觀宣傳的不同,我們就自然會排斥,但是現實中,很多東西我們是無法透過“道德和法律”來做判定的,所以我們就需要有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缺乏判斷。
那麼怎麼才能提升自己的基礎“思考力”呢?
有兩個有效的方法:
一是多自己思考,二是多聽聽別人的表達,他在怎麼思考。
第一個是你遇到問題要多去想,想通,想透。第二個方面則是多和智者交流或者多閱讀高質量的書籍,觀察別人的思考方式,並將它化為己有,兩種方法論都需要有自己的思考,第二種要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在初中時候,思考在數學老師嘴裡可能就是一道算數題,甚至是一個邏輯思維的表達方式,我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也是一樣,要從一個角切入,然後有邏輯的思考問題的本質,並解決它。
任何事物都是有座標體系的,就像品牌的“定位”一樣,比如你現在隨意想到一檔綜藝節目,腦中就有它基礎的樣子,如果沒有座標系,它可能就很模糊,在別人眼裡是搖擺不定的,就不會很清晰。
我們幻想一個人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比如你的同事,他的做事風格是什麼樣的,就直接折射了“它的思考座標”,它看事物的角度站的立場不同,表達出來的想法也就不同。
02.認知座標四象線。
一個事情是有各種“維度”組成,沒有經過思考的人,他的第一表現也是大腦的第一折射,我們都是站在“自己的認知座標”去看外界,往往會忽略到最本質的東西
我把認知座標(一個事情)分為了“四個維度”,如下:
《對於複雜事物的評判,認知座標圖》
1.看過去遇到複雜的事物,無法直擊本質的時候,我們就不要貿然決定,這個時候就可以思考過去,對比此事情看有無“前人”經歷過,透過看過去了解事物本身屬於“表層”還是“真相”。
表象只是表面的現象,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只透露出了冰山一角,不管一件事情的表象多麼豐富,迷人,其本質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比如在風口上很火的直播帶貨,很多人以為主播能說會道就行,但其實背後起支撐作用的是選品團隊,議價能力,供應鏈管理,活動運營能力等。
很多本質都是和表象反著來的,多練習透過表象看過去,看到本質的人,活的相對就會更通透一些。
2.看現在“現在”應該有理由被視為人間最美麗的字眼吧,它介於過去與即將到來之間,“看現在”結合“看過去”能夠讓我們清晰的認知到某件事的發生屬於“偶然“情況還是必然情況。
偶然性發生的事情屬於“機率事件”,有的屬於“機會紅利”,必然性屬於事物聯絡和發展中一定會發生的,不可避免的趨勢,必然性多數源於本質。
多數人都是出於“看現在”“看當下”的狀態而忽略了過去的經歷,未來的發展,然後就陷入了“焦慮”狀態中,看現在的核心思考的是一件事值不值得“躬身入局”“價值利益點”對自己有什麼影響。
3.看未來未來顧名思義指“發展趨勢”,“發展空間”,比如有些事情的投入是沒有未來的,那麼就不值得自己花費很大的精力去all-in。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關注當下,是因為當下是力量的支點,是連線過去和未來的紐帶,它決定過去對現在的影響,著眼未來,是指從無限的可能性的未來版本中獲取具有指導意義的資訊,為當下的選擇提供更好的依據。
未來有很多的版本,每一個決策點都有可能開啟一段新的旅程,所以從成長角度,個人制定的“控制點”是非常重要的,它會決定你真正選擇的那個版本是否有偏差。
4.看本質本質是件一眼看不透的東西,它需要你具有很強的“洞察力”,平時看到的某些事物,能觀察到的只是表層現象。
比如你買了一塊手錶,當錶針不走的時候,你可能會撥動錶冠,給它上弦,當上弦後依然不走時,你就會去維修店進行維修。
專家開啟後蓋,會告訴你遇到的症狀,比如“沒電了,需要更換電池”,或“進水了”,需要維修等。
我們之所以無法直擊本質,是因為被錯綜複雜的資訊所掩蓋,唯一能做的是找到事物的規律,像比如當你知道它不動的時候給它上弦,上弦還不走會第一思考是否有電一樣的道理。
本質的核心在於平時研究事物所表現出來的“背後規律”,透過這些規律一次又一次總結,就會得到某個真實的邏輯,只要對邏輯思維掌握,我們才能對本質有一定的掌握。
先建立自己的座標軸,這相對於認知的維度停留在“看現在”這個層面,然後基於某件事在拓展每個座標軸的上限和下限,相對認知的寬度就在“看過去”和“看未來”兩個中間。
然後再補滿座標軸的刻度(看本質),就相對於“認知”的精準度,如果在碰到一個事物,你就把它丟進自己的座標體系中,就得到這個事物的認知了,而不會只侷限於表層的判斷。
以後碰到其他事物,就可以在你的座標中尋找它的定位的,就不會出現“道聽途說”,“沒有依據”就做決策的情況出現。
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座標”,就是在四象限中徘徊,如果沒有體系化的思考和知識儲備,就不會有深度思考,反之,人就會變的淺薄。
比如你經常聽到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現實中真的是不聽就吃虧嗎?再或者別人跟你講“直播是風口”跟上趨勢,抓住就能帶來紅利,但真是抓住就成功嗎?
所以,很多事情出現謬論是沒有“參考依據”“沒有座標”的,只是我們覺得好有道理,卻什麼用一樣。
03.找到自己的認知座標。
所謂座標系,智遠認為就是“自己在各象限”上的認知界限,比如從看過去層面,你對歷史靈活掌握,那麼就可以輕鬆的跟別人暢談從工業時代到PC時代,到移動互聯時代的變革。
也許你善於分析各種報告,經常看白皮書,那麼對前沿資訊,行業發展變革可能就比較敏銳。
找到自己的認知座標系的核心在於對於某件事能夠“分清主次”,“明白如何分析問題”快速抓住本質上,而非只停留在表層上。
這就是自己對事物的基礎認知,知道自己有什麼,知道自己想什麼,座標系從判斷事物的四象線以外,還有垂直型狀態:
《三種不同的座標系》
總結大概分為三個層面:
1.方法座標系
2.實證座標系
3.規範座標系
方法論座標系:一般處於做決策層面,解決“怎麼做”的問題,同時在工作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對於一件事情並不會思考,而是需要別人告訴他“怎麼做”,“如何做”。
方法論座標系只有看現在,讓他看過去,看未來,看本質根本沒有概念,比如很多學生從學校畢業根本沒有接觸過社會,也就沒有相對的概念,屬於“初顧茅廬”。
實證座標系:做事實的判斷,解決“是什麼”的問題,這個時候就不只是停留在“問題的答案”上,而是會思考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
比如部門同事遲到,如果你作為管理者,從表層肯定告訴他下次不要遲到,引起注意,可是他第二天依然又遲到了,那麼這個時候就要了解背後的真正原因。
也就從“為什麼”到“是什麼”的環節,是什麼往往離本質層會更近一些。
規範座標系:做價值的判斷,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即先完成再完美。
從執行一件事的角度分析,我認為,完成是基礎,完美是在基礎上的建築,沒有完成做基礎,就沒有建設完美的機會。
儘管有再完美的想法,沒有完成也是空中的樓閣,規範座標體系是基於“方法”“實證”之上,基於好之上,是形成標準的一個過程。
整個的過程也是思維不斷進化的過程,較多人工作了6-7年,認知座標依然停留在“方法論座標系”層面。
我們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認知得到沉澱,走到規範座標體系一般多為管理者,他們能夠輕鬆駕馭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並有效的解決後,變成標準化動作,從而增加自己的深度與“寬度”。
多數人天天呼喊著自己要做經濟獨立,自由的人,但是卻沒有自己的“座標體系”(看待事物的綜合立場)是非常可怕的。
一個真正獨立的人,
遇到事情,會不斷反問自己為什麼,一直尋找本質答案,相反很多人在自己不明確,沒有正確依據的情況下,不換角度思考,就開始妄下結論,急於站隊,點評別人,被各種嘈雜的資訊左右,最終影響自己的決策。
多數人遇到事情,喜歡從自身直面感受,周圍評價,社會評價,三個橫向來看,這無疑就容易陷入群體的口舌中,受到誤導,而喪失自己的觀點。
假如我們能給“問題”增加縱橫視角,覆蓋過去怎麼樣,現在怎麼樣,未來怎麼樣,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不同維度,你定然能看到和別人不一樣的真相。
當你真正讀懂了“四象線”和“垂直象線”的分析法,我們就具備了分析理解問題的認知基礎,你也可以嘗試對自己觀察到的事情或者問題,展開具體的分析,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04.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我們遇到的多數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與周圍的事情有著一定的聯絡,一個事物存在的原因,在於周圍的其他事物中,以周圍的事物作為其存在和變化的原因和條件,而不是這個事物本身。
美國哈佛大學管理學教授查得·萊特曾經在學校提到這樣一門課題:“如何智慧地生活”,作者其中提出一個問題叫做“反思你的人生”。
教授的理念是希望學生思考一些抽象的問題,比如:
什麼叫過一種好的人生?什麼叫快樂的人生?什麼叫富有的人生?如果學生們提供的答案有相互衝突,他就會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些想法。
核心的目的是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能夠系統地反思“個人生活”的諸多個方面,得到不同啟發,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座標體系。
當個人梳理出自己在各個維度上的“界限”的時候,就形成了一個至少三維甚至多維的視角來審視和思考。
那麼你會發現任何的事物,觀點看法都不是孤立的點,線,面,也許可能是一個擁有N多種面的立體物品,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內容。
然後再從這些不同角度出發,經過思考,判斷,選擇,最後形成觀點,從而再做出決策。
最後決策雖然不是多面的,但結果與事實就不會偏差太大,因為有多方面深度調研所帶來的參考依據。
就像一個對中醫沒有認知的人,第一次看中醫呈現出半信半疑的態度是一樣的,當自己真正接觸後,且給自己的身體帶來了調整,那麼他下次對待中醫的看法就有所不同,再見到新的朋友,他也會給身邊的人推薦或者介紹。
我們能夠清晰的認知到事物的多面體,從而在進行評判,這就會對自己,對事物有了新的認知,知道自己有什麼,自己想要什麼,最後才能慢慢建立獨立的自我人格。
所謂的人格獨立,是經過長期的自我探索,一定程度上全面地瞭解自己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徵,能夠獨立實現自己作為權利與義務的主體與社會的價值,並不受外界的干擾。
所以你必須清楚的瞭解自己,並且從認知座標角度“四面”去審視自己,瞭解自己的缺點,優點,樹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看待事物的標準,不是隨波逐流,而是知止而後安。
寫在最後:
認知座標是讓人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
我們要有意識的認知到,每看到一件複雜的事情發生,都要從四個維度考量,看過去,看現在,看本質,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