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每到過年過節,在外打拼的人們,對回家糾結萬分。

年輕女性總是被催婚。親戚們會對你說,女人要什麼發展?老劉家的二狗19歲就結婚抱娃了,你看看你都多大了?

剛畢業的年輕人總是被父母要求,回老家進體制,安排個穩定工作。

你說你賺的多?賺的再多也不穩定呀,國企掙得再少它也穩定呀。

男性們也逃不過奪命四連問:你一個月掙多少結婚了沒有?買房了沒有?買車了沒有?

你說這是個人隱私。什麼隱私?我們這是關心你呀。

幾句話聊下來,腦回路回回被堵死,讓人真想趕緊回到城市裡,找自己的知己好友療療傷。

人們寧可和三觀一致的朋友在一起,也不願意和認知迥異的親戚們多呆一分鐘。

觀一致大有超越血緣,地緣關係,成為人際交往的新的紐帶的趨勢。

但是,老鄉親戚認知迥異可以少往來,至親血緣卻不能割裂。

至親之間的三觀不合,互不理解,甚至無法認同,必然會帶來誤會,隔閡。

兩代人之間,精神上的疏離,讓人們想起父母子女,總是五味雜陳。

1

三觀不同是因為資訊環境,經濟環境不同

人的觀念,是生命體驗和外界輸入後形成的。

二十歲前,形成底層認知。

之後的生命歷程中,不斷糾偏,修繕,完善。

1、資訊環境,塑造思維方式。

資訊環境帶給人的,是綜合反饋的“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將影響一生。

柏拉圖說:我們都活在“洞穴”中,看到的都是“真實”在“洞穴”中的“投影”。

思維方式像“眼鏡”,什麼顏色的鏡片,看到的就是什麼樣的世界。

我們就活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裡。

例如:對世界邊界、是非邊界的感知。

90後,00後伴著網際網路長大,鄧麗君的歌曲和張藝興的電音放在同一個歌單裡。

年代感減弱,時間邊界模糊,只要喜歡就好。

他們從網站上買韓國的護膚品,美國的鞋子,日本的耳機。

國家感減弱,地理邊界模糊,只要喜歡就好。

網上,領袖名人的私事混雜在普通人的新聞裡,沒有區別。

神秘感減弱,權威邊界模糊,對人都能平等看待。

70,80後與社會劇烈變化同步成長。

早年在鄉土中度過,形成一套鄉土三觀,與父輩趨同。

成年後進入城市競爭體系。

與陌生人周旋,進職場,買房子,搖車號,為子女搶教育資源。

早年形成的認知在新的環境不適用。

這批人基本要經歷三觀顛覆,重塑認知的過程。

隨著城市膨脹,資訊發展,生活中又總是出現超出認知的東西。

導致,80後對是非邊界持懷疑態度,邊界可存在,也可推翻

他們接受是非邊界的存在,同時在其邊緣瘋狂試探。

50後,60後,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社會基礎設施缺乏,交通不發達,出趟遠門非常費勁。

人們所能感知的,只有自己所在的鄉鎮。

人們所認知的,是同一套觀念。

所以,對地理和文化的邊界感極強

他們會極堅定捍衛自己的家園,也會極堅定遵守自己習得的社會規範。

2、經濟環境,決定觀念的層次。

溫飽解決後,會產生和人溝通的需求;

社交需求滿足後;會產生被尊重的需求;

尊重滿足後,會產生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些需求,也影響人的觀念

例如,工作人生追求的觀念

50後,60後童年時,經歷過物質匱乏時代,他們最深的恐懼,是沒飯吃。

工作就是飯碗,體制內是“鐵飯碗”,國企是“橡膠飯碗”,自己乾的是“沒飯碗”。

70後,80 後童年時,溫飽已經滿足,卻不被父母“看見”

他們會極力追求社會的認可,領導的肯定,追求車、房等一切能證明自己的東西。

90後,00後童年時,溫飽過剩,也能被“看見”。

他們最怕環境和長輩要求“找個穩定工作”,“早點結婚”等壓力;

他們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只考慮跟著心走

所以,當90後畢業後,老人們關心“穩定不穩定?以後會不會丟掉飯碗?”

父母們關心“有沒有發展?記得給領導留個好印象。”

90後考慮的是“我喜歡不喜歡?能不能讓我成為更好的人?”

同理,由於每代人年輕時所生活資訊環境,經濟環境不同,導致他們對人生追求,婚姻,財富,事業,生子,人際交往方式,甚至國家,戰爭等等的理解也有天壤之別。

2

三觀之間的鴻溝該如何消除?

我們身處鉅變時代,社會進行了40年劇烈轉型,城市膨脹,經濟快速發展,網際網路橫空出世。

經濟環境資訊環境已經與40年前迥然不同。

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們,三觀裂隙必然巨大。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外界資訊輸入、如何正確有效處理資訊,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最後的態度、方法選擇

但人有一種理性的自負,總認為自己很大程度已經掌握了真理和真相。

實際上,只有見識的多、讀到的多、經歷的多、有獨立思考能力時,才會離真相越來越近。

一個人如果還用當年形成的認知,應對當下的世界,必然會出問題。

在社會學中,有個概念叫“再社會化”。

即,當人步入中年和老年時,自己的身份變了,外界的社會環境也變了。

就需要更新自己的觀念,價值體系,以便自己的認知和行為與當下的情況協調

有可能需要放棄原有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認同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有一定難度。

但只有更新認知系統,才能與新一代溝通。

兩代人只有在共同的資訊環境和經濟環境中,一起成長,深度溝通,思考,體驗。

才能產生相近的觀念,相似的思維方式。

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溝通,體諒,甚至支援。

3

結語

就像趙洪雲所著的《爸爸與小孩》中講的,他陪伴著自己的兒子共同成長,共同面對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問題。

父親給孩子精神引領,孩子給父親新的啟發思考。

畢竟,孩子的童年,正是父母的青年和壯年,雙方都在成長。

隨著時間推移,保持深度溝通,認知邏輯及三觀會逐漸一致,自然能夠互相懂得。

人生就是這樣,和親密的人在一起,作為彼此時光的座標,互相見證,互相成就。

三觀不合的陌生人,老鄉和三姑六婆,可以少接觸。

但血緣至親卻不能割捨。

只有在思想上理解,感情上共鳴,精神上不疏離,才能使讓兩代人的愛意順暢傳遞,至親的血緣關係牢不可破。

我希望,每個人和至親之間能充滿愛意的深度同盟,至親能夠永遠站在你這一邊,和你互相理解支援。

風霜中給你力量,絕境中給你希望,黑暗中給你勇氣

助力你的人生走得踏實,光明,幸福,快樂。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人到中老年常遇五苦,能忍受煎熬,則晚年幸福,可第四苦是個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