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日落,是自然的規律;生老病死,是生靈的宿命。
人到晚年,會有這五苦,即使很無奈,要有好心態。
把一切熬過去,才會苦盡甘來。
第一苦:退居二線
《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人生雖有百年,但能做的事不過二三,沒有人能十全十美,面面俱到。
人到五十五,很多人,已經開始退居二線了。退居二線,看得開的人,會如釋重負,認為自己該輕鬆輕鬆了,而更多的人,卻要開始承受被人冷落,以及感受到“人走茶涼”的苦。
是啊,一個人如果在身處某個重要位置的時候,平時前呼後擁,或者很有話語權的時候,那種感覺,自然是很“嘚瑟”的。
一旦自己退居二線,那些跟風的人,早就不見了蹤影,而那種從高處落到低處的“苦澀”,相信很多退居二線的人,都會明白。
第二種苦:親友漸少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見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們的光錐曾彼此重疊,而你永遠改變了我的星軌。縱使再不能相見,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網的永恆組成。
有些故事會戛然而止,有些再見會變成永別。
命運的車輪無法阻擋,但正因如此,教會了我們要珍惜眼前。
不要失去後才懊悔,那隻能是對自己的折磨。
從往事裡釋懷,趁親友還在,多盡一份心力,不辜負每一次遇見。
第三種苦:子女遠離
相信現在很多老人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至於具體原因我之前分析,此處不再贅述。主要是城市化發展,人口越來越往大城市聚集。導致了很多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群體的存在,這樣的空巢和留守老人如果自己還年輕,譬如75歲以下,身體健康,能夠都自理都好說,尤其是有老伴一起生活的老人,也算比較幸福的,能夠相互照顧,相互寄託。
一旦老伴去世,或者身體嚴重衰弱、惡化或者患上了重大疾病,導致了精神孤獨問題,以及身體失能不能自理,尤其是嚴重的不能自理的情況下,養老是個大問題,不僅是衣食起居的日常生活照料的問題,還有康復護理的醫療問題,更有精神上寂寞空虛無所寄託的問題。都是至關重要的大問題,而且隨著年老體能衰弱的無力感等等
第四種苦:身體疾病的苦
古詩云:“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壽命的長短不僅僅在於天命,更重要的,是學會調養自己的身心。
人只有健康了,才能讓生命更有質量。
俗話說,人老心先老,保持開朗的心態尤為重要。
凡是讓自己不開心的事,就像垃圾一樣倒掉,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讓自己沒有時間變老。
後半輩子,照顧好自己,就是最重要的事。
不想吃疾病的苦,就多一點自律,少一點放縱。
第五種苦:孤獨寂寞的苦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老人會成為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指那些子女都忙於工作,不能經常去看望他們的父母,這些老人有著自己的家,不愁吃穿,可是缺少陪伴,常常處於很孤獨的狀態。
對於空巢老人,對身體不好,會很容易出現下面這些情況。
沒有人陪他們聊天,沒有人能夠陪他們玩耍,空巢老人是很容易出現孤獨的情緒的。
時間一長,他們的心情會變得很糟糕,會感到生活很沒有意思,會很容易出現沮喪、鬱悶的心情。
如果老人常常有著孤獨寂寞的情緒的話,會增大出現老年痴呆的機率。
據研究顯示,老年痴呆患者中有不少都屬於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經常處於無人交流的狀態,很少與人溝通,這樣一來是很容易加快大腦的退化,會讓自身的反應能力也隨之變慢,從而導致出現老年痴呆的情況。
人的一生,總是越往前走,越寂寞孤獨。
但其實,孤獨如茶,原本的苦澀下蘊藏著回甘。
成熟睿智的人,懂得細細品味,才能在孤獨裡找到那縷清甜。
元代全真道士,王志謹說:“心無苦樂,乃所謂真樂也。”
退休,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
你若待之以苦,則餘生皆苦;你若安之若素,則餘生皆樂。
人到晚年,會有這五苦,熬過這些苦,你就一定能夠圓滿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