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一條新聞:在高速路上,兩夫妻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爭吵了起來。不一會兒,妻子賭氣下車,丈夫竟駕車揚長而去。

妻子在凜冽的寒風中走了兩個多小時,直到交警出動,丈夫才趕到服務區把她接走。

結果,一回到家妻子就要離婚。

她的理由很普遍,“你就是要無條件愛我,即便我把你氣死,你也不許翻臉!“

像這位妻子一樣,很多人總是在婚姻關係中,習慣給自己編織一個因果關係,進而再給對方一個下馬威:“因為我這樣了,所以你必須那樣。”

要我說,這樣的因果關係,根本站不住腳。

但這種情況,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群中,往往又非常的普遍。

我家樓下就有對新婚小夫妻,丈夫習慣從管口擠牙膏,但妻子覺得從尾部擠更好,結果兩人誰都不服誰。為怎樣擠牙膏才正確的問題,兩人鬧得是不可開交,最後甚至吵著要離婚。

雞毛蒜皮的小事,為什麼會鬧到離婚的地步?

在心理專家、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史宇看來,那是因為夫妻倆都擁有一套自己的“糨糊邏輯”。

按照這個邏輯,夫妻倆把小事鬧大了,所以就覺得非離婚不可。

什麼是“糨糊邏輯”?

顧名思義,“糨糊邏輯”就是不切實際的思維方式和邏輯習慣。

說到這個定義,相信大家對這個邏輯都不再陌生。畢竟在婚姻裡,很多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糨糊邏輯”。

下面,我還是拿我們家樓下的小兩口吵架來舉例。

妻子認為丈夫從中間擠牙膏的習慣不好,所以她覺得,丈夫應該像自己一樣。但誰規定,擠牙膏一定要先從尾部開始擠呢?

於丈夫而言,他自己擠牙膏的這個習慣持續了20多年。並且,他和他的父母都是一樣的,所以,他認為這個問題,根本不值得妻子大驚小怪。

夫妻倆就這樣,誰也說服不了誰。

說到後面,妻子氣得不行,就開始朝丈夫大聲嚷嚷:”你家教不好,都不知道你爸媽怎麼教你的!“

丈夫聽到妻子的話,頓時不樂意了:”我們倆的事,你扯我爸媽幹嘛?“

越吵,兩人越來勁。

妻子開始抱怨、指責:”當初那麼多人追我,我為何偏偏瞎了眼選了你!“

丈夫一聽,更是火冒三丈:”我天天工作累死累活,就因為這點芝麻小事,你就跟我吵架,你到底想幹什麼?“

吵到最後,夫妻倆幾乎同時脫口而出:”既然這樣,你為何要跟我結婚?離婚算了!“

從這對小夫妻的婚姻裡,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糨糊邏輯”。

比如說,”我認為這樣才是對的,但你沒這麼做。“”我沒問題,有問題都是因為你。

“”你愛我,你就必須按我說的做。“

……

凡此種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糨糊邏輯”為何會影響到婚姻的穩定?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他/她那麼愛我,婚後一定會接受我的改造,變成我希望的那個樣子。

這種想法雖然很普遍,但並不代表,它就是正常的。

我必須很遺憾地告訴你,這就是婚姻裡的那些“糨糊邏輯”。

在有這種想法的人看來,婚姻是”你“”我“各自的事,而不是”我們“兩個人的事。擁有這種邏輯,會直接導致他們在婚姻裡不願採取良性互動,而是稍不順心就批評指責對方。

婚姻研究專家約翰·戈特曼曾指出:高質量的婚姻並不是沒有問題,而是積極的互動,超過了消極的互動。這個比例在幸福美滿的婚姻中能達到5:1,但比例降到1:1以下時,可能就處在離婚的邊緣了。

婚姻並不是一己之歡。

婚姻,它強調的是夫妻雙方”合二為一“,相互合作,共同成長,水到渠成地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婚姻中,如果夫妻一方或者雙方,都有自己的“糨糊邏輯”,則他們很少會為對方考慮。並且,他們往往容易在婚姻中強調自我、互不相讓。如此一來,夫妻關係勢必劍拔弩張。

針對中國”80後“婚姻狀況,美國《時代週刊》曾如此撰文:”他們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在於過分'自我'”。

深以為然。

在婚姻裡固執的堅持自我,執著於自己的“糨糊邏輯”,就容易導致夫妻雙方不願意溝通與互動,也就很難及時、合理地解決婚姻中出現的大小問題。

長此以往,婚姻勢必岌岌可危。

那些擁有“糨糊邏輯”的人,又該如何修補婚姻?

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批評、指責對方,對婚姻的健康而言於事無補。

想要修補婚姻,就需要夫妻雙方磨掉自己的稜角,並在婚姻中,做出適當的妥協。

但並不是說,每個人走進婚姻後,都應該放棄自我,全身心撲在伴侶身上。

修補婚姻,絕不意味著放棄自我。沒有自我的婚姻,同樣苦不堪言。其結果只會令兩個人在愛情路上漸行漸遠,直至最後分道揚鑣。

也就是說,你可以堅持自我,前提是多和對方保持積極互動。

在日常生活中,請給對方多一些鼓勵、讚美和擁抱。

結語

那種寧願離婚,也不願做出改變的人,對雙方而言,都是自私和不負責任的。

婚姻中,你不能任由自我變成自私。

只有當你尊重對方感受,並且懂得自己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為了共同目標“合二為一”的夫妻共同體,你那因為“糨糊邏輯”而傷痕累累的婚姻,才能得到徹底地修補和療愈。

1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生兒子好還是女兒好?這幾種“老俗語”說出問題真相,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