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雙重回路學習模型,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第三部分是相關資料和我的思考。
雙重回路學習模型《史上最簡單的問題解決手冊》提出一個雙重回路學習模型,即不僅要觀察反思事情本身(一階觀察者),還要觀察反思行為背後的目標價值觀和原因(二階觀察者)。
通俗說,就是以中立第三方、局外人的視角去反思觀察自己的行為。它和元認知意思非常相近,也可以說二階觀察是對觀察的觀察。
三個練習一、消費觀A覺得B大手大腳亂花錢,B覺得A摳摳索索鐵公雞,兩人因為要不要買某東西而爭吵。
以A為例,爭吵後,A後悔了,覺得那東西該買。此時他開始反省自己,通常有兩種反思方法。
反思方法一: 一階觀察:我當時應該控制住情緒的,那東西應該買的,下次B買東西時,我一定好好控制情緒,等等。
反思方法二:二階觀察:我當時和她吵,這行為背後得目標和價值觀是什麼呢?等等
一階觀察的反思,下次換個場景百分百還是會繼續犯同樣的錯誤;二階觀察的反思雖然下次也還是會繼續犯,但是經過多種不同的場景的練習後,很可能不會再犯。
二、批評做錯了一件事,人家批評自己了,當時自己氣得要死,想反擊回去,但正好人家有事走了,過了半小時,你的氣消了點,發現對方其實說的其實是有點道理的。過了幾天,你完全沒氣了,你原諒了對方,甚至後悔自己怎麼那麼傻。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類似的事情發生了,你還是氣的要命。
前半個小時是一個一階觀察的過程,後幾天是半個二階觀察的過程。為啥是半個?因為絕大部分人不會反思行為背後的價值觀,頂多反思了當時的目的。而發現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價值觀是非常困難的事,這是我們的盲點。
所以,咋辦?當然是持續記錄反思和不斷學習咯。
三、技能還是規則規律?給大家分享下,我近期的對自己觀察後的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是學習瑞士乳酪模型時想到的,可能對大家有用。
看事情,如果只是看到了當時的技能,別人的做法,這叫一階觀察,但是如果你透過現象去觀察行為背後的規則和背後的規律,那麼這叫二階觀察。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但是對我而言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因為我之前基本上都是關注別人的做法,但是不會思考背後的規則是什麼。有的人靠技能賺錢,有的人靠規則賺錢,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相關資源:消費觀請參考之前的文章(馬斯洛需求),技能還是規則請參考之前文章(瑞士乳酪模型)
我的思考:該模型結合瑞士乳酪模型思考個人的錯誤特別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