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是人際關係的絆腳石,在人際交往中經常出現。一般來說,誤解是在人們不瞭解、不理智、無耐心、缺乏思考、未能體諒對方、情感極為衝動的情況下產生的,且隨之而來的往往是痛苦、煩惱、難堪,甚至還會引發預料不到的後果。
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家裡養有4頭黃牛。老人年事已高,別無所求,只求家裡的母黃牛每年能為他生一頭小牛犢,這樣他就可以每年賣一頭黃牛。其實一頭黃牛也就值一千多塊錢,但對於老人來說,這一千多塊錢的收入足以令他高興許久。可是沒想到,一天晚上,老人一頭兩歲大的小牛犢突然丟失了。對於這樣一個收入微薄的老人來說,不亞於吃掉了他身上的肉。老人心裡十分痛苦,起早貪黑四處尋找,夜裡也翻來覆去地想著這頭走失的牛。
4天后,老人在隔壁村張老漢家的牛欄裡看到一頭小牛,很像自己走失的那頭。於是他找到了張老漢,說:“兄弟,我的牛走失了,原來是跟了你的牛。”張老漢一聽,怎麼回事?牛欄裡的4頭牛分明是自己的,怎麼會有一頭是別人的呢?張老漢和老人走到牛欄,指著牛問:“你說哪頭牛是你的?”老人指著那頭小牛犢說:“這頭是我的。”張老漢一聽就火了,他罵道:“放你的狗屁,你白活了。”老人又說到:“那頭牛就是我的。”張老漢更火了,大聲說:“你的意思就是說我偷你的牛了?你這老不死的,想找打還是怎麼的?”雙方越說越大聲,越說越激動。張老漢幾次想出手打人,卻因為老人年事已高而忍住怒氣。
老人依舊不依不饒、罵罵咧咧地說張老漢偷牛。張老漢終於忍耐不住,隨手拿起棒子向老人打去。好在周圍的鄰居及時制止,否則真會鬧出人命。後來派出所出面調查,證實張老漢並沒有偷牛,是老人誤解了,但由於張老漢的傷人行為,他既要向老人道歉,還要承擔老人一萬多元的醫藥費。
不難看出,這個事件一開始時張老漢並無過錯, 只是八旬老人一味的誤解讓他情緒失控,出手傷人,最終釀成禍端。可以說,張老漢由一個被誣陷者變成一個害人者,全因他不能理智地面對誤解。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東西, 如果張老漢能靜下心來,請老人一起觀察牛的特徵, 必能證實自己不是偷牛賊,便也不會發生後來的悲劇。
曾經在書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鐘山寺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禪師,他高尚的美德遠近聞名。在寺院附近住著一戶人家,這戶人家有一個未婚的女孩。有一天,女孩的父母發現女兒懷孕了,他們大發雷霆,追問孩子的父親是誰。女孩迫於壓力,就隨口說了禪師的名字。於是女孩的父母拉著女兒找禪師興師問罪。指責他說:“想不到一個德高望重的和尚,竟也做出這樣見不得人的事。”禪師瞭解了他們的來意後,只輕輕地笑了笑,並沒有多說什麼。
孩子出生以後,這家怕丟人,就抱到了寺裡送給了禪師。禪師接過孩子,依舊輕輕地笑了笑。從此以後,禪師名譽掃地、臭名遠揚。禪師為了撫養孩子就挨家挨戶去乞討奶水,他忍受了數不清的譏笑謾罵。孩子在禪師的精心照料下,健康地成長。
禪師的種種作為都被孩子的母親——那個年輕的女孩看在眼裡。終於有一天,她良心發現,向父母稟告事實,說孩子的父親是鄰村的窮困青年。女孩與父母再一次來到寺院,他們向禪師道歉、懺悔,並要領回孩子。禪師仔細地把孩子包好,送到他們手中,然後,面帶笑容地說:“好好照顧他。”當這個誤解被揭開後,人們無不被禪師高尚的情操所折服,比以往更加尊重他。
故事中的禪師,面對世人如此大的誤會,依舊能夠微笑以對,而且他在事情真相大白時,也沒有一分責怪和怨言, 讓人不得不讚揚他的寬容、豁達和理智。
不論遭到別人誤解或者誤解別人,只要是一種負面意義的誤解,即把美好誤為醜惡、把善意誤為惡意、把真誠誤為虛偽、把正確誤為錯誤,都會成為人生的一層陰影,一種難堪,一 種痛苦。 只有理智地面對誤解,才能減少誤解的傷害與痛苦。對於如何理智地處理誤解,這裡我有幾點建議要送給你:
1.不要急於辯解。你的辯解如同你提著汽油桶去滅火,火只會越燒越旺。你最好等到對方心平氣和後,再尋找恰當的時機和場合,冷靜地與對方溝通。
2.不要胡亂猜測。在事情未經查實前,你不要進行各種揣測。通常這時你只會想起許多對方的不是,這樣不但破壞了你的心情,而且加深了你們的矛盾。
3.不要聽信傳言。有些人喜歡在人背後說人是非,當你聽的時候,自己要有個判斷,不能夠輕易聽信,而且絕不能傳播這些話,以免惹起更多禍端。
5.學會一笑置之。在你的人生征程中,困難何其多。學會放開心胸,學會微笑面對,這樣你的心靈便能遠離困擾,掙脫束縛。
紛繁複雜的人生,隨便某一方面某一時刻的有意無意之間,都可能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誤解是不可避免的,在被他人誤解時,你一定要保持理智,千萬不能被一時的失控情緒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