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把他人時時放心裡
不要總是計較,他人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能夠為別人做點什麼?即時刻為他人著想,為社會著想,最根本的文明就是如此。古人聖賢一再告訴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不能貪圖回報,一次性報答過後,幫助他人的意義也就喪失了,幫助他人的初衷,也與當時不一樣了。幫助別人是一種緣分。緣分在人與人之間都是一樣的,你和我互相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幫助我,我幫助你,他又回過頭來幫助你。當有人請你幫忙之時,支配你的是社會共有緣分,有一種情感,在你幫助他人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流通開來。
生活無需技巧,說的是人與人之間不要懷有某種私有目的,要坦誠相見。如果對方一旦發現你在利用他,他會拒絕和你保持關係。想要建立真正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只能在和別人交往中,用真誠與其推心置腹。在這種前提下,你再去幫助他,他才會感覺到人間處處真善美。我們對於別人的幫助,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還要真真切切落實在行動上。幫助一共有兩種,第一種是隨便幫幫,第二種是一幫到底做足人情。前一種我們不能否認它是幫助,因為它也能給他人帶來一些好處,但若要說是真正的幫助他人,就不能是隨便幫幫忙,因為這種隨便的幫助,在關鍵時刻未必管用。能稱得上是真正幫助的,是能夠徹底解決實際困難的幫助。
幫助他人,需要技巧。在具體情況下,當某一個人需要你的幫助之時,需要注意具體方法,如何幫助他,才能夠使他真正受益。一位利用三輪車上坡的年輕人,由於坡度比較大,費了很大的勁兒,也沒有成功。熱心的路人走上前,告訴他如何正確用力才能上坡,但是卻忽略了,如果順手推一把,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這個問題。
一位單身女子羅斯在華盛頓一個鬧市區居住。又一次,羅斯回家時搬著一個很大的箱子,由於電梯故障,她只能自己扛著箱子上12樓。彼得是一個平時就在大街上閒逛,偶爾還闖點禍的人,這一次彼得看到累得氣喘吁吁的羅斯,便想上前去幫助她。但羅斯並不信任彼得,以為他想對自己圖謀不軌。十分不解的彼得,花費了很多口舌,想要讓羅斯明白他的善良用心,卻都無濟於事。羅斯拒絕了彼得,然而在她精疲力盡的上到五層之後,羅斯開始猶豫是否接受彼得的援助。
最終,彼得幫助羅斯把箱子搬上了12層。為了證明自己真的不曾別有用心,彼得在羅斯家門口把箱子放了下來,並且堅決不進去。後來,羅斯和彼得成為了朋友,一年以後,兩個人結為了一對幸福的夫婦。
人是情感動物,相互之間需要的是互助互愛,但我們不能像自由市場做生意那樣直接,一口一個:“有事嗎?”“我不會忘記你,因為你幫了我的忙。”一旦忽略了感情的交流,你們的交情也將無法長久下去。
付出是人人都懂的事情。你拉著我,我牽著她(他),他(她)拽著你,一個美麗和諧的社會,就這樣誕生了。人與人相處,最終逃不過的是兩個字:“舒服”。跟誰舒服就跟誰在一起。在生活中,一定要避免以下三句話,才不會傷人傷心。
(一)不拆臺不揭短
知人不必言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口德與己。不要攻人的短處,更不要故意揭人的傷疤,揭人傷疤遭人痛恨,人活一生是以尊嚴立於世,人活一口氣,樹爭一張皮,每個都有自己的尊嚴,都好面子。所以在人與人交談中不要輕易的揭人短處。說別人的隱私,讓自己處於討人恨的地步。
(二)不生硬不傷人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20%來自說話的內容,80%來自情緒,對方的每一個神態語調和語氣都能折射出很多的資訊,用一個合適的語氣和語調和他人溝通的話,那麼談話氣氛就會大不一樣了。語氣和語調是人的道德修養和個人素質的綜合性體現,他反應了一個人素質的高低。換句話說從一個人言談舉止當中能夠看得出這個人的修養和內涵。
(三)透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
俗話說,一句話可以說得人笑,也能說得人跳。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別人罵你一句,你罵回他一句,這就是吵架,別人讚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讚美這是社交。所謂的交談,就是把對方看在眼裡,放在心裡。
如果你是一個母親,你要會和孩子說話,不僅要孩子聽你的話,還要讓孩子尊重你敬愛你;你是一個妻子,你要會和丈夫溝通,不僅要讓丈夫愛你,更要讓丈夫能體諒你幫助你;你是一個媳婦,你要會和公婆溝通,不僅要讓公婆理解你,更要讓公婆能支援你關愛你;你是一個下屬,你要會和上司溝通,不僅要讓上司知道你的能力,還要讓上司欣賞你重用你。
人和人相處,舒服最重要,千萬不要做一個給別人添堵的人,不然,你的人際關係只能越來越差,同事關係,朋友情誼,夫妻情感也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