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處女情結,這個詞現在似乎有點陌生了,隨著社會的進步,處女情結隨著其他封建殘餘一起進了歷史的垃圾桶。但是,因為這種封建殘餘實在是太有歷史了,所以仍然在不少人心中殘留。其實,那層膜真有那麼重要?一個女人的美貌和能力不是更重要、更有吸引力嗎?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處女情結。

人們對待性的態度,有開放的態度,也有保守的態度。尤其是對處女的態度,更是充滿了矛盾心理。

其實人類並不是一開始就追求處女,在原始社會時期,原始人們對處女有著深深的恐懼,甚至可以說是充滿了厭惡,以至於現在某些原始部落都還會在婚前設法弄破處女膜,在印度的一些地區,女人的處女膜甚至要被迫獻給木製的男神像。對於處女的厭惡,可能是因為鮮血帶來的恐懼,總之處女並不是人們一開始就追求的。

處女情結這種封建殘餘仍有市場

中國人對於性方面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那麼嚴肅,大家對性這方面其實看得很開。

春秋時期,國人對性的態度有三種,一是老子莊子為代表的無慾論,二是儒家提倡的節慾論,三是道家楊朱為代表的縱慾論,無論是哪種態度,全國上下對性都是一種開放的態度,至於處女情結什麼的?沒有的!要再婚?不是問題!所以秦宣太后也就是那個羋月能在朝堂之上大講葷段子,曹操喜歡人妻,《孔雀東南飛》的女主角劉蘭芝被婆婆休了回到孃家之後還有很多達官貴人提親,甚至秦始皇對於自己母后跟呂不韋和嫪毐的苟且之事都是不聞不問的,可以說,秦漢時候的故人們對性是很開放的,也沒有什麼處女情結。

到了唐朝,由於唐朝皇室有胡人血統,所以自然就很開放了,武則天伺候過李世民父子,太平公主向武則天還經常獻男寵,大家都熟悉的楊貴妃也是唐玄宗的兒子獻上的,歷史到了這裡,人們對於性的態度都還是很開放的,貞操什麼的,處女情結什麼的,大概也還沒這個概念。

中國真正對貞操的強調始於重文抑武的宋朝,朱熹和程顥帶頭重新解釋了儒家學說,也就有了“程朱理學”,正所謂“存天理,滅人慾”,該理論對後世影響很深,讓“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女人應該為丈夫保持貞潔,自然就有了處女情結,不僅是處女被追捧,就連死了丈夫的人守寡都能給個貞節牌坊。對於貞潔的追求,自從明清兩朝之後,在中國男人心中紮根了,即便是現在這個開放的社會,仍然有不少男人存在處女情結,甚至提出非處不娶的荒謬理論。

朱熹的程朱理學禁錮了後人的很多思想

至於西方對處女情結的態度?我想應該沒人會去想這個問題吧,西方一直都挺開放的。

從以上來看,對於貞操,其中從古到今來看,除了某些朝代,其實都是不怎麼在意這玩意的,而且越是在社會上層的人,對這個更加不在意。從曹操、李世民、唐玄宗這些一時之英雄,到現在的富商和明星們,他們都是追求優秀的女性,而不是那層膜,不是所謂的貞操。他們要處女的話,可以說是唾手可得,所以他們更在意的是女人的條件,美貌或者是能力。而能力較差的,接觸不到處女,所以便有了處女情結,正所謂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況且那個膜也證明不了什麼,只不過代表女人過去的感情史少而已,並不代表著對愛情的忠誠,更不用說對未來的忠誠。用膜來代表對一個女人的佔有,這其實是一種很愚蠢的封建思想,類似於古人對於小腳的痴迷,是一種病態的思想。

難道美貌、婀娜多姿的身材、精明的頭腦,這些不香嗎?抱著處女情結,只會錯過很多優秀而美好的女人。所以,忘記那層膜吧,會擁有更加優秀的女性。

難道一個優秀的女人不香嗎?

6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男友拿不出26萬彩禮,女子狠心分手一年後求複合,男方卻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