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各位尊賓,各位親朋好友,大家好!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母親已經離開我們三年了。回憶2017年的今天,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北風呼嘯,冷氣刺骨,受盡病痛折磨的母親,就在那一天長久的合上了她那慈祥的雙眼,扔下我們一大家子永遠地走了。在我們舉家哀痛、哭天喚地的時候,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給了我們最大的安慰,並幫我們安葬了母親。今天,你們又頂著嚴寒,不辭辛苦前來和我們一起緬懷我們的母親,我代表我們全家向你們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你們!

松濤陣陣催人淚,翠柏颯颯訴衷腸。 1953年,17歲的母親從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走進了我們張家大門。和母親孃家相比,我們家更是窮上加窮。爺爺奶奶背井離鄉來到這個自然條件較差的山區安家落戶,日子過的很是艱難。加之爺爺過早離世,奶奶度日如年,家裡一貧如洗。母親進門沒有幾年,奶奶就癱瘓在床,父親又身體不好,母親進門肩上就扛上了家庭重擔。在外她忙於耕作,出工掙工分,像男人一樣風裡來雨裡去,乾重活、髒活、累活。在內她伺候奶奶,洗洗涮涮,縫縫補補,一日三餐。

隨著我們弟兄七人相繼出生,家裡日子更是難上加難。男孩子飯量大,費衣費鞋,難管教。別人家一月的口糧我們家半月就吃完。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時日居多。多少個夜晚,母親坐在煤油燈下半夜三更給我們縫補衣服做鞋子;多少回,我們家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母親和父親揣著米口袋尷尬的去敲別人家的門借糧;多少次開學,母親和父親借了東家借西家為我們籌集學費。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為了我們,母親和父親做了多少難、流了多少淚、吃了多少苦可想而知。儘管日子黃連般的苦,儘管我們弟兄多,但他們一心一意頑強地供養著我們弟兄七個,沒有一個遺棄,沒有一個送人,沒有一個不供讀書。母親和父親的恩德我們終生不忘。

父親一輩子脾氣大,但在我們的記憶中,父親和母親幾乎沒有吵過架,我們家除弟兄間調皮打架外,總是風平浪靜。這一切都歸功於母親對父親的尊重,歸功於母親的善良、慈惠和溫順的性格。母親大字不識一個,但母親識大體顧大局。七個兒子七個兒媳,母親不偏不向,一視同仁。更難能可貴的是,她不說任何一個兒媳的不是,這需要多大的胸懷和包容啊!

身教勝於言教。儘管母親和父親在教育我們方面沒有精言金句,但他們默默的品行一直在告誡、提醒我們:“家和萬事興”“讀書起家”“勤儉持家”要立人先立德”等這些千古不變的至理名言,這是他們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如果父母身體尚好,到今天也不過八十來歲,今天,每當看見他們的同齡人從身邊經過,我的心裡就很難過,就會想起他們。想如果他們還健在該多好啊!特別是過了一輩子苦日子的父親,走的太早太突然,在弟兄們日子就要變好、孩子們個個成家立業的時候他卻走了,這是我們心裡永遠的痛和遺憾。

父親的突然去世對母親打擊很大,不善言辭的母親更是沉默寡言,我們知道,父親走了母親的大半個心也跟著走了。不幾年母親就病了。母親心裡苦,還要遭受病痛折磨,但對我們沒有任何要求和怨言,母親是中國傳統的賢妻良母,是我們的驕傲。

往事歷歷在目,父母音容常在。儘管母親走了三年,父親走了十二年,但我們對他們二老坎坷人生的追憶從未間斷,對他們的思念從未停止,對他們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從未減弱。今天是母親三週年除服日,為了表達我們對父親的思念,我們也把父親“請”了回來,讓父母到家裡再“看看、再轉轉”。

大、媽,你們“回來了”,我們有了一種久違的團聚感和幸福感,多希望這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可你們聽得見、看得見嗎?你們看,今天院子這麼多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他們都是來祭奠你們的,請你們放心,我們一定會感謝他們,招待好他們的。咱們家能回來的也都趕了回來,回來再送你們一程。但是,你們一定會問,院子裡怎麼沒有了大哥的身影?告訴你們個不幸的訊息,大哥因病於今年正月也走了。大、媽,不知你們是否碰見他?一條兒女一條心,大哥給家裡出過大力,你們在世時一直牽掛他,如果碰見了他,就請告訴他,儘管他走的心不甘,儘管他有很多事未了,但請他放心,也請你們放心,我們弟兄一定會和你們二老在世時一樣,照顧大哥一家的。大、媽,你們走後,大哥大兒子張盼已經結婚,而且抱上了兒子。大孫子張昊翀已經有了兩個兒子了,二孫子張昊怡也抱上了兒子,三孫子張昊馳也有了兩個兒子。六個曾孫按照家譜上的排序“天”字輩取名,他們個個聰明可愛,我們一大家都很喜歡。大、媽、大哥,你們放心,我們的家不散,一家人永遠還會是和和睦睦的一家人。

滿腔思念無所寄,空留一片相思情。大、媽,我們想你們,無時無刻,您和父親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早已經深深烙印在了我們的記憶裡。每當我們上到咱們曾經的老家,雖然現在窯洞破舊了,院子荒涼了,但我們還是倍感親切。因為那裡到處都有咱們一家子曾經生活的痕跡,到處都是我們成長的故事。還有桃花山上的蘋果園,也都是滿滿的回憶。

順便告訴您和父親,為了使您的後輩兒孫不讓您二老失望,為了振興家業,傳承家聲,也為了您和父親以及祖先們歷經幾代早已形成的家風、家習、家規不被遺失、遺忘,我們請了國家著名的書畫家、文史專家鄭少白先生總結了《張氏家訓》一篇,書寫並家家懸掛,讓《家訓》代代相傳,也算是對您二老在天之靈的一種告慰。

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論孩子年齡大小,父母永遠都是孩子頭頂上的那一片天。您二老走了,我們頭頂上的那片天就塌了。大、媽,回憶小時候,我們日子雖苦,但我們有大有媽,有你們的疼愛,有你們給我們撐建的那個溫暖的窮家,日子雖苦猶甜。如今,你們走了,我們這輩子兒子做結束了,我們成了沒有爹孃的兒子,即使有再大的孝心,也只能在您二老墳頭上燒紙祭奠了。

不孝子孫跪靈前,父母在天若有靈,請把我們看一眼。大、媽,儘管你們走了,但您二老的生日我們不會忘記,您二老的忌日我們更不會忘記。生命不止我們對您二老的思念也決不會終止。我們永遠懷念你們,想你們。如果你們想我們了,就給我們託夢吧,讓我們在夢裡相見。

你們的不孝兒志濤、志敬、志峰、志耀、志輝、志遠,攜您七個兒媳、十個孫子、七個孫女、六個重孫再送你們一程。

大、媽,在那邊照顧好自己,安息吧!

2020年12月30日

1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不缺愛,但我是一個被愛毀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