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青春期之後的人生就是按部就班了,彷彿失去了一切色彩。

按部就班就是走被安排好的路子,發展社會性。青春期過後他會收起中二的過往,去乖乖讀書,能讀的下去的就讀高中、讀大學,讀不下去的就上專科,然後工作結婚生子。畢業之後也是工作結婚生子,當然可能是更高水平的。社會的穩定離不開這樣的發展模式,把人們都安排到一個個角色和工作崗位上去,成為社會發展的螺絲釘。

這裡簡單交代下社會執行的三層邏輯。

底層邏輯是利益。人與人交往,其最本質的動機是利益,工作是為了獲得收入,婚姻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保障和發展條件,教育是投資未來,醫療是保證身體健康,這一切都是利益驅動。最底層的利益是個人利益,什麼對我有利,我就支援什麼。對大家都有利的就是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人們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也就直接和間接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當然人性的兩面性註定了追逐利益的不分好壞,只不過因為個人的黑暗利益不符合集體的共同利益,所以才不被主流接受罷了。這方面可以參考鬼谷子的書籍或者《厚黑學》,絕對讓你眼界大開。

中層邏輯是規則。個人的活動其實是無序的,儘管有大方向上的共性,但實在難以有效管控,所以會有規則來約束人的行為,規範人的利益訴求。規則衍生出來的是權力和權力機關,集體,組織,國家,乃至聯合國都是組織的具體表現。公司是為了追逐利潤而產生的組織,一旦公司從社會生活中抽象出來了,就符合獨立發展的客觀規律。被人性的黑暗面掌控,就是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什麼996,715就是這麼產生的。家庭也是一種組織,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對社會穩定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當生產力允許人們不用組建家庭也能生活得很好時,家庭就會鬆動。以前的大家族,到現在的小家庭,再到兩頭婚,到不婚而育,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頂層邏輯是道德。道德嚴格來說是形而上的存在,是社會利益和規則執行中抽象出來的規律性表達。在內憂外患的古代,驅逐韃虜的民族英雄被人們稱頌,而到了民族大融合的現代,維護民族團結的人被人們表揚。在歐美,幾百年前的黑奴貿易,販賣黑奴的大亨被人們羨慕,現在政治正確則是社會主流。我們信奉了幾千年的愛國,在將來世界大融合時,也會被愛人類愛地球取代。沒有不變的道德,只有不變的利益。

說完了社會,現在回過頭來看社會對個人的傾軋。你可以想象,在偏遠的小山村,大家都窮得叮噹響,你突然發財了,人們會怎麼對你。大家不會祝福你的,相信我,一定不會,都會私下裡盼望你能繼續窮下去,變得和他們一樣。因為原因很簡單,大家都窮,就形成了“默契”,要麼一起窮下去,要麼一起富起來。你敢先富,我就敢嫉妒你,甚至敢詆譭你。

真實的情況當然不會這麼明顯,但是隱形的“道德綁架”無處不在。大家都在加班,你怎麼就能準時下班呢?潛臺詞是你應該留下來一起加班,哪怕裝模作樣都行。你家孩子怎麼整天髒兮兮的?潛臺詞是責怪你沒有把孩子打理好,沒有盡到好母親的責任。十幾歲的孩子留個雞毛撣子頭,這家長也管不了。潛臺詞是家長沒用管不好孩子,壞孩子更有可能帶壞我家孩子。老人超市裡一夫當關,上公交秒變林黛玉。潛臺詞是我是老人,有便宜應該我先佔。

而面對道德綁架,個人能反抗到什麼程度呢?其實並不能,絕大多數情況都是默默忍受著,並最終被社會這個大染缸染得五顏六色。老人摔倒了,孩子想去扶,被你一把拽開,然後狠狠教育“我家沒礦,你逞什麼能?”

再然後等你有了後代,你的後代會用你當初同樣的鄙夷目光看你。你能給自己辯解的理由就是:我也不想啊,但社會就是這樣。

面對社會的傾軋,個人的最後一次反抗要麼是微弱的,要麼是深刻的。在充分領教了社會的複雜後,我們會發現“社會的我”和“內心的我”格格不入,所以會深刻反思。我們幾乎所有的思想家,這個那個“大家”都是從生活的深刻反思裡走出來的,並最終散發出人性的光輝。

11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心口不一的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