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對人際關係的趨向性,使得我們願意抱團取暖,以共同抵禦生活的風險。同時,親情、愛情、友情的社會概念也應運而生。
友好親密的情感關係,能讓我們獲得莫大的心靈支撐,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煩惱——相比陌生人的理性公正,我們則會增添幾分心軟仁慈。這就給了小人借用感情招牌為自己牟取私利的機會,從而傷害到自己。
很多網友,都有親戚朋友痛哭流涕、低眉折腰地向自己借錢的經歷,但最後等到對方還錢了嗎?相當一部分人,既沒能完全收回當初的借款,還讓兩人的關係破裂不堪。他們非常後悔當初借錢的決定,最終卻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假如借款人是陌生人,或者商業合作伙伴,我們就可以採用理性合法的手段,為自己討回利益,但因為血緣關係、情義關係,我們不得不一再忍讓。
所以就有心理學家提出這個建議,當朋友落難時,儘可能不要借錢給他,關係越親密的朋友,越是要小心謹慎。
如果深入分析為什麼對方不願意還錢,我們就可以發現主要有以下緣由。
在如今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借錢的途徑非常多,首先是網貸公司、民間借貸,雖然大多機構安全性較低,不太提倡,但也有一些比較靠譜的借貸途徑,比如某寶某信各種商業銀行等等。
為什麼朋友不向這些專業的借貸公司借錢,而是向你借錢呢?一個很明顯的答案是,因為親朋好友之間通常沒有利息,不管是1萬、10萬還是50萬,很多人都不敢爽快地說出,其實我們想要收取一定的利息。
對方已經很慘了,我們吃虧一點,損失點利息又怎麼樣呢?人有時候就是聖母心。
不要利息,對於借款人來說,這是一種自我安慰式的慈悲,而對於貸款人來說,他們卻得到了一定的便宜——他們把一筆錢在這段時間的利息損失,轉移到了你身上。
甚至,你還可以理解為,他們代替我們,獲得了這部分借款的利息。
而對於某一些沒有良心的親戚朋友來說,他們的確會利用這部分借款,去做一些收益更高的買賣,比如炒股、買基金、把錢再附帶利息地借給別人等等,空手套白狼。
當你發現他們並不是真的急需錢,而質問他時,他們就可能有一種理直氣壯的反擊:“你都這麼富裕了,借我一點錢怎麼了?你又不會掉塊肉。用你的閒錢為我賺收益,我心裡平衡一點。”
這種借錢行為,其實是一種對你們之間財富差異所導致的地位不平等的報復。透過損失你的利益,提高他的利益,來逐漸實現關係的均衡,並緩和他的嫉妒心。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可以準確地解釋這種現象,它叫做自利偏誤,意思是,當一件事情做成之後,就把它歸因為自己的努力,而當一件事失敗了,卻把它歸為外界因素的影響。
當小人借到你的錢,把它轉變成自己的利益時,他的解釋其實是“看我多聰明,0成本就能賺到錢,根本不用朝九晚五擠地鐵擠公交”,但是當你拒絕借給他錢時,他則是把責任歸因到你身上——你阻礙他賺錢、影響他發家致富了。
他們始終把自己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好處是自己的壞處是別人的,這就是典型的自私主義者。但他們習慣用用這種錯誤的歸因理論思想,來解釋自己的所有行為時,便永遠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和弱點。
所以,在面對這種喜歡空手套白狼、不勞而獲的親戚朋友時,直接拒絕就是最好的方式。
2.關係變質,情感斷裂不少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朋友許諾在一段時間,例如半年、一年內一定還錢之後,接下來的三五年,他們都絕口不提此事。借款人想要透過各種旁敲側擊的方式提醒對方,但對方卻彷彿失憶了一樣,對此毫無反應。
其實對方當然記得他向你借錢的事情,由於金錢有著一般等價物的屬性,任何人都會記得相當牢固。他只是故意在你面前避開這個話題,以及,從他親手拿到你的錢開始,他就更加知曉你的心軟、心善,你絕對不會落井下石、打擊報復。
為什麼對方在借錢的前後,會有這麼大的反差?因為你們的關係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
在社會心理學上,人與人的關係可以宏觀地分為兩大類,分別是社會規範、市場規範。
社會規範屬於情感體系,例如父母與子女的親情、夫妻情侶之間的愛情、捐贈者與被捐贈者之間的恩情、閨蜜或兄弟夥之間的友情等等。
這種關係是以情感為基礎,在一方做出一些行為後,會給雙方帶來情緒上的愉悅感,且不要求對方做出及時的回報。
而市場規範屬於理智體系,它以平等的利益交換為主,例如老闆與員工的關係、電商平臺賣家與買家的關係、供水供電公司與居民的關係。
這種關係,有著精準的數字計算公式,以金錢轉移為形式,當一方提供某種產品或服務後,會要求對方在規定的期限內,必須給出金錢上的回報,否則國家的相關部門就有權介入其中。
而單純的親朋好友本身是屬於社會規範的範疇,沒有太過刻意的金錢上的計較,以促進感情的送啥和諧為目的。但是在發生借錢行為之後,你們的關係就從社會規範變成了市場規範,不再以情感關係為來往的目標,而是金錢利益。
從社會規範到市場規範,人類的思維也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從感性到理性,所以最終表現為,對方只記得他欠你錢,你是他的債主,而忽略了你們之前創造的深厚的情感連線。
而在這個時候,你無論怎樣提醒對方還錢,都是沒有用的,他會裝睡,你也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關係越好、越親近的親戚朋友,一旦發生了借錢行為,就有著極高的關係斷裂機率。
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拒絕借錢,以踐行多年積累下來的社會規範關係。
3.土匪式的搶劫:故意不還不能借錢給熟人的最後一種原因,是為了避免遇到攔路搶劫的強盜,而很多強盜往往是自己的熟人:
有點熟悉的同事,在離職前一個月,瘋狂地向同事和客戶借錢;弟弟向親姐姐借錢買房買車裝修,把親姐姐的錢當成理所當然的付出,從不考慮還錢的事;親戚朋友借錢之後,就拉黑所有聯絡方式,甚至舉家搬遷。
這些較為極端的行為,背後其實是搶劫式的僥倖心理,具有目標的廣泛性,並不只是針對你一個人,你們之前的關係都是假的,你只是他們獲取利益的一個棋子而已。
真正友好的關係,會把錢算得相當清楚,不會想要佔你的便宜,而那些千方百計佔你便宜的親戚朋友,還是遠離一些比較好。
對我們自己來說,無法收回的錢,是一種損失。不僅如此,當我們在為對方能否還錢而擔憂時,就形成了內耗,長期佔據大腦的心理資源,從而影響情緒和心情,影響生活和工作。
每個個體都可以答應或拒絕任何人的借錢請求,不借才是正常的。借錢這事,借出去的更多的是心軟和仁慈,借錢是情分,不借是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