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開事件表面,直擊內心真實!
伴隨著老齡化現狀的加劇,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會思考一個問題:兩人攜手走過幾十年,從黑髮到白頭,最終來卻不能夠同年同月同日死,那麼活著的和死去的誰會更痛苦一點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現實,甚至當今時代中,有相當一部分青年人也會思索這個問題,在他們談戀愛的時候會考慮到年齡上的差距,並且根據自身的實際逐漸去縮短兩個人之間的年齡差距,以改變晚年一個人離世以後,另一個人還要孤獨的熬著的痛苦。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對恩愛的耄耋老人,男的躺在醫院化療室,不管身體上傳來多大的痛苦,他都沒有皺一下眉頭,更沒有留一滴眼淚,最後因為病情惡化,就難離開人世,醫生問他有什麼遺言的時候,他說的是自己先走了,老伴一個人孤獨在世可怎麼活……說完以後,這位堅強的老人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擔憂和痛苦,開始嚎啕大哭起來。
後來,男性老人把子女叫到身旁,說:“我走了以後,你們要好好照顧你們的母親,不能讓她孤獨在世”。而且他還告訴自己的子女,將會把所有的財產全部留給老伴,以防止子女對老伴不好,她在世度日艱難。
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生命,兩個人也不大可能同一時間走進墳墓,只要時間到了,有一個人終是要先倒下的。對於倒下的這個人,不管是因為疾病,還是意外,又或者是壽終正寢,的確是需要面臨很多痛苦。他們對這個人間有太多的牽掛,對自己生命即將逝去有太多的惋惜和不捨,也有對這個世間他們所留戀的一切的不捨。
但是他的這些痛苦畢竟是短暫的,只要在閉眼斷氣之後,對於他來說這一切就結束了,不會再有任何的痛苦可言。而因為他的離開,活著的人除了要承擔他的全部痛苦之外,還要為他的離去感到悲痛萬分,甚至傷心欲絕。
如此看來,兩個攜手度過一生的人,如果一個先行死去,一個活在世間,那麼活著的人一定會更痛苦,因為他的意識會一直停留在這個痛苦的時間,記憶也會自動過濾,只儲存這段痛苦的回憶。
除此之外,活著的人還要忍受太多的孤獨和折磨。在農村老家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一個家庭中有多個兒女的人,在老伴離世以後,基本都是一個人孤獨到死。首先,兒女們會馬上提出遺產瓜分,在還沒有分財產的時候,大家都會作出承諾,會好好的贍養他,並且還會拿出明確的誘人的贍養方案,但是等到財產分割結束以後,所有人就會“大路朝天,各走一邊”,誰也不願意再管生他們養他們的父母,而是讓他獨自生活。
伴隨年齡逐漸增長,行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甚至已經連自己動手吃飯睡覺都是問題了,但就算是這樣,他的子女們也會無動於衷,誰也不願意管他,只能由政府兜底,勉強維持他的生活。
對於這一部分鰥寡老人,他們的生活可以說是艱難度日,度日如年。在前幾年,他們要忍受老伴離世的痛苦,受盡孤獨的煎熬和折磨;後幾年他們還要承擔來自生活方面的壓力,沒有幸福可言,他們的痛苦幾乎沒人能夠理解。
所以,當兩個人因為婚姻走在一塊,最終能夠在相差不多的時間中走向西方極樂的,其實是一種幸福,因為他們承受的痛苦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一個先走,一個後走,而且中間間隔的時間比較長的話,那麼活著的人的痛苦比死去的人要大得多,而且他們承受的是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也是他們本不該承受的痛苦
- 終 -
作者 | 禹凡
編輯 | 小搖
參考資料:《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