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筆者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位姓張的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這位老當時是我們村裡一位民辦教師​,但是和其他所有的老師一樣,都是一心撲在教學上,非常的淳樸厚道。

張老師講的那個故事,雖然過去了四十年,但是我到現在都記得​清清楚楚,因為這個故事給了幼小的我們很大的啟迪。

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新出嫁的新娘子,嫁給了家裡的老大,她非常的心靈手巧,善於持家。剛開始婆婆​不放心,怕年輕人過不好日子,所以凡是做飯的時候,都要親自下廚,分配每個人的飯量,生怕不夠吃。

這天,新媳婦跟婆婆說:“媽,我既然到咱們家來了,就是您持家的好幫手。你們二老儘管放寬心,您只要把做飯和分配飯量的事交給我做,咱們家以後的日子一定能過好。”​

婆婆聽了,就試著讓新媳婦做一家人的飯。於是,這個新娘子​在做每一頓飯時,都要偷偷的留上幾粒米,或者一把面。

舊時候,只要不分家,都是一大家子一起吃飯,而且很講究規矩。哪怕是普通的家庭,都要先敬老的,然後是小的,最後是青壯年。

從此,一家姑叔老小的做飯任務就讓新娘子承擔了。每頓少幾粒米或者一把面,根本吃不出來,誰都沒覺察出來吃的少了。而新娘子每次都是最後吃,剩多剩少從不埋怨,公公婆婆打心眼裡喜歡這個兒媳婦,連小姑子小叔子都連誇大嫂子人品好。

三四年後,​大哥添了兩個寶寶,姑叔也先後成家分開另過。又過了幾年,這一年天氣少有的大旱,到處缺水,地裡的莊稼顆粒無收,家裡的糧食也越來越少。

這一天,叔叔和小姑家都過不下去了,找到了爹孃和大哥:“哥嫂!實在是沒辦法了,許多人家都逃荒走了。爹媽歲數都大了,咱們把剩下的一點糧食收集起來,給老人留下來,然後一起去要飯吧!為了孩子,日子總得熬過去呀!”

公公婆婆聽了,就坐在那裡發愁,但是除了悄悄的抹眼淚,什麼辦法也沒有。這時大嫂就說話了:“爹媽,他叔和妹妹,你們都不用急,也不用去逃荒要飯。咱們家還存著幾大缸糧食呢,一定能過得去。”​

大家一聽,眼睛都直了:“哪有啊!要是有,還至於一直忍飢挨餓嗎?”​

大嫂笑著說:“不要說你們,你大哥都不知道,也不操心!我每頓飯都偷偷留下一點米麵,幾年下來攢了許多呢!要是讓你們提前知道了,這些糧食恐怕就留不到最需要的時候了。”​

說完,就和家裡人一起,把收藏的糧食全部的起出來,慷慨的分給了一家人。​

這下子,叔叔和小姑都感動的不要不要的,公公婆婆也眉開眼笑,直誇到:“咱們家修了幾輩子的福氣,才娶了這麼好的一個兒媳婦!”

​惜福節儉是一種優良的品格,也是人們增進道業和培植福報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擁有的每一點福報,時時處處都做到惜福節儉。

歷史上,出家的高僧祖師都非常惜福節儉。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師,經常行頭陀苦行。法師常居住一室,一件祖衣,四十餘年不曾換新的;一件尼師壇(臥具),終身沒有重新更換。若不是查閱經典,不輕易點燃一支蠟燭。

唐代高僧通慧法師,平時生活十分節儉,多年一衣一被簡樸度日,所穿的麻鞋二十年不曾更換,當鞋破舊時,就以布重新縫補一下,繼續穿著。

近代的弘一法師,平時的穿著都是破舊的,1937年他到青島湛山寺講律時,只帶一破麻袋包,上面用麻繩扎著口,裡面一件破海青,破褲褂。然後還有兩雙鞋,一雙是半舊的軟幫黃鞋,一雙是舊草鞋。再有就是隨身帶一把破雨傘,上面纏著鐵絲,都已用很多年了。弘一大師平時的飲食一般是白開水煮熟菜吃,並且每次用齋不超過兩樣菜。每次吃過粥之後,他都會用開水倒人碗中,然後將碗晃幾晃,再喝下,生怕浪費一點糧食。

現代禪門巨匠虛雲和尚時常開示弟子:“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要修行人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

除了這些出家人,歷史上許多名人也都提倡節儉。

三國時期的名相諸葛亮說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在給李嚴的信中寫道:“吾受賜八十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就是說,我的俸祿雖然不少,但是沒有積蓄,妻妾們連多餘的衣服都沒有。在他臨終前,囑咐辦後事要“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完全是按照方式一個平民、一個布衣人的下葬標準。

​宋代的張子韶侍郎(大概相當於副部級領導),從做秀才到狀元及第,再到位登樞要,都是惡衣菲食。做侍郎時,家中沒有完好的器物,一支毛筆因長期使用,都殘禿破舊了。

宋代宰相胡克仁,因為嫌棄肉葷太貴,終身吃蔬菜。他常在一個紙做的帳中睡眠,勤儉到這個樣子,連普通老百姓的標準都達不到。

明朝的海瑞生活簡樸,“布袍脫粟,令老僕藝蔬自給”,平時粗茶淡飯,只有給母親過壽才買了兩斤肉。他病逝時,只留下竹箱子裡的八兩銀子,麻布兩丈,以及幾件舊衣服,連喪事都辦不起。金都御史王用汲見這位二品高官“葛煒敝蓑(竹籠),有寒士所不堪者”,不禁淚流滿面,就湊錢為海瑞辦了喪事。海瑞的靈樞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祭奠哭拜的人延綿不絕。

明朝的大忠臣于謙有一首著名的詩: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便是“兩袖清風”典故的由來。這位朝廷棟樑和民族英雄被奸臣害死後,奉命去抄家的官兵發現于謙家中空蕩無餘物,只有皇帝賜給他的蟒衣、劍器存放在上鎖的正屋中,而這些東西他從來沒有動用過。本來想大撈一筆的錦衣衛們看到這裡,大家無不感動的留下了熱淚。于謙以後也終於被朝廷平反昭雪。

共和國的領袖們勤儉節約的故事就更多了。本博以前也多次提及,限於篇幅,不再多述,反正常常心中感動。

古人說:“井涸而後知水之可貴,病而後知健康之可貴,兵燹而後知清平之可貴,失業而後知行業之可貴。凡一切幸福之事,均過去方知。”對於所享受到的福報,我輩當好好珍惜。惜福就是一種修行。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婆婆教唆兒子給懷孕兒媳偷下藥,兒媳假裝不知,婆婆中了計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