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作者 | Dilice 助教 | 花花

也許不快樂的源泉正來自我們用單一的視角看世界。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

為什麼你總是不快樂?

婚前百依百順的愛人,婚後鮮少甜言蜜語不說,還總是對著幹;花了全副心思培養和教育孩子,長大後成績糟糕不說,還總是不聽話;含辛茹苦養育我們的父母,年紀漸長越來越幼稚不說,還總是特固執……

諸如此類的難題,總是在生活裡層出不窮。因此你或著急上火,或傷心難過。

你想要解決問題本身,不料越理越亂,直到最後發現,快樂竟變成了一件奢侈品。

古往今來,關於“快樂”之道,多少聖人哲賢給出了答案。道理都懂,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有沒有一種簡明、實用的萬能解決模式呢?

有一本書《只想和你過好這一生》,給出了答案。

這本書是由國家級生活期刊《婚姻與家庭》雜誌《心理會客廳》欄目結集而成的,由武志紅作序,武志紅、朱建軍、李子勳(生前)、胡慎之等口述,以訪談的形式展現了幾十位心理專家所經歷的故事及他們所闡述的精闢觀點。

從這本書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婚姻和家庭的一些傷人的機制是如何運作的,它是如何影響現實中的夫妻、婆媳、親子問題的,以及應該如何面對和改善它。

01 不快樂是如何產生的

快樂,是很多人心中的嚮往。可是,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不同的人際關係中,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變得不快樂。

在夫妻關係中,我們以為婚後生活會更甜蜜,卻沒想到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執不斷,讓自己和對方更難過;

在親子關係中,我們以為對孩子付出愛就會換來回報,不料事與願違教育出了“不聽話”的孩子;

在父輩關係中,我們以為父母肯定會服老,卻沒曾想他們的打破常規,竟能令我們焦慮……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這樣說:“也許不快樂的源泉正來自我們用單一的視角看世界。”

深以為然。在每一段人際關係中,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都不相同,誰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一旦彼此的視角迥異,衝突勢必出現,不快樂亦隨之產生。

02 不快樂為何難於解決

面對生活中出現的種種不快樂,我們往往直接聚焦於問題本身,總想以一已之力去扭轉。

如果方法不對,這種努力往往是徒然。伴侶依舊對我們不鹹不淡,小孩照樣偷偷打電遊,老人也還是執著追求新老伴,時間久了,鬱悶和不快必然在心中越積越深。

在《只想和你過好這一生》一書中,採訪物件之一的心理學博士駱宏老師認為,從心理學上來說,將注意力聚焦於問題本身,只會助長更多的負面情緒。

也就是說,關注越多,越是不快樂。

這幾乎形成了處理“不快樂”情緒的悖論。要走出這個悖論,《只想和你過好這一生》給出了一條萬能模式:焦點解決模式。

03 想要變快樂,你要學會焦點解決模式

《只想和你過好這一生》一書告訴我們:焦點解決模式是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充分尊重個體、相信其自身資源和潛能的心理諮詢技術。

它把解決問題的關注點,集中在當事人的正向方面,並尋求最大化地挖掘個體的力量、優勢和能力。

駱宏博士專注研究這種模式十餘年,在他看來,後退一步反而能突破烏雲,轉陰為晴,更能讓人體會到幸福和快樂。

001 夫妻關係問題的焦點解決模式:不要糾結誰對誰錯,學會接受差異

談戀愛時,兩人總有說不完的情話,看對方什麼都好。一旦婚後開始過日子,總免不了磕磕絆絆,甚至出現分歧。

駱宏和妻子就是這樣,因為睡覺是否關窗的問題,他們在婚後就鬧過彆扭。妻子堅持關窗睡覺,駱宏覺得她缺乏安全感,有問題;妻子則認為他開窗睡覺,簡直不可思議。

兩人都認定是對方有問題,針鋒相對的結果,自然是雙方不愉快。

“妻子不要開窗睡覺,只是說明她和我有差異,而並不是‘有問題'”,想明白這點後,駱宏不再指責妻子。從那之後,他再想開窗時,總會先徵求意見:“開一會兒窗再關上,行嗎?”或者乾脆就隨妻子的意思關著窗。

不知不覺間,兩人因關窗爭執的次數越來越少,直到後來再也不見蹤影。

當我們接受彼此差異,不再爭論誰對誰錯後,兩人才能順暢交流。而當夫妻各自邁出一小步後,才能像駱宏夫妻那樣,確保各方都是最後贏家,都能收穫到快樂。

改掉對錯思維,才能在情緒上取得“雙贏”。

002 親子關係問題的焦點解決模式:不聚焦問題本身,而要關注背後意義

兒子“大半夜偷偷地玩電腦遊戲”,他的母親找到了駱宏,說自己的批評、懲罰都無濟於事,想請駱宏提供一些類似的建議。

駱宏說,他沒有任何批評建議。他唯一的希望是,請母親去看看兒子“偷偷地”背後,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很快,這位母親便說出了三點值得肯定之處:首先,兒子知道玩電腦不對,所以才“大半夜偷偷地玩”,這說明他能明辨是非;其次,他沒有正大光明而是“偷偷地”,表示他尊重家裡的權威;最後,也許他的同學也在玩這款遊戲,他想加入那個圈子,這體現了他很看重友情。

當母親不再將注意力聚焦在“不聽話”,而是關注問題背後的意義,這樣做的結果是:那個“偷偷玩電腦”的孩子,在聽到母親對他的三點肯定之後,“偷偷”的次數越來越少,最後徹底變了個人似的。

可見,慣常的懲罰、批評等方式,其實是搞錯了真正的焦點,對親子關係及孩子成長毫無益處。只有將注意力聚焦在背後的意義上,“不聽話”的孩子才可能變好。

003 父輩關係問題的焦點解決模式:正向聚焦問題,積極憧憬未來

很多前來諮詢的客人,總是向駱宏抱怨,父親在母親去世後,好像並沒想象中傷心,而且還急不可耐地找了新老伴。

每當遇到這樣的子女,駱宏就笑著問他們:“父親找新老伴這事,你認為有什麼可取之處?”

子女們很輕鬆就能說出好幾點:我不在身邊時,父親生病了有人帶他上醫院;有人代我照顧父親的起居生活;有人陪父親聊天,他便不會經常要求我回家,實則幫我減少了壓力……

聊到這個時候,客人的抱怨往往很順利就解決掉了。

當我們學會正向聚焦問題,挖掘事情的積極意義,並積極憧憬未來,才能為父輩的快樂加分。

結語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性情中最強烈的,是渴望被人認同。”

想要變得快樂,需要我們學會去發掘問題背後的善意、好的方面,給對方認同感。而本書結合心理學給出的焦點解決模式,可謂處理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乃至父輩關係的法寶。

我們都在快樂途中,好好閱讀它,快樂將不再是奢侈品。

1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有種感情叫“一切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