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是我兩年前看的了,書中的大概內容已經忘記,但是其中的思想和精髓已經被我切實應用到了生活中,它讓我變得越來越瞭解自己,也讓我更好的瞭解他人,它不只讓我的家庭關係得到改善,也讓我的外在人際關係更加自在,同時我也不斷地用書中的理論去幫助身邊同樣被家庭問題困擾著的朋友們。
那麼這本書是如何來到我的手中的呢?我有很多故事要跟大家說。
我2014年結婚,2015年懷孕,2016年春天生了孩子,生完孩子以後因為婆婆不能幫我照顧孩子,我一直帶著孩子在孃家生活,因為婆媳的矛盾,進而影響到我和老公的感情,也讓我和媽媽之間有一些不愉快,因為她會埋怨我的婚姻不夠好。而生完孩子以後又因為女兒的名字我抑鬱了大半年,女兒的名字是媽媽起的,因為當時我不好意思反駁也沒有多想什麼,就定了,等出生證明和戶口辦完以後,又有點後悔了,開始糾結、痛苦和不甘心。我媽媽也因為給孩子起了個名字就讓我得了抑鬱症,心裡面一直很憋悶,再加上生活習慣和瑣事的摩擦,漸漸的我和媽媽之間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隔閡和說不出來的彆扭。直到那年冬天我媽媽又患上了乳腺癌,我才開始真正的成熟起來,那一次媽媽生病也算是我的再一次成長。都說女人生了孩子算是一次重大的成長,因為只有當自己為人母后才能真正理解母親的辛苦,而媽媽那次生病又讓我再一次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成長,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年人的責任”。
2015年五月初媽媽得了乳腺癌,當時是右邊的乳房,很幸運是良性,不過還是要切掉乳腺,包括右側腋窩下的淋巴結,對於天性愛美的女人來說,失去乳房是很難承受的打擊,媽媽當時也是非常難過,我也心疼的只知道哭,弟弟當時就勸我在媽媽面前一定要表現堅強,不然會影響媽媽心態和術後恢復。也許女性天生脆弱吧,遇事總是無法做到像男性那麼沉穩冷靜。媽媽術後慢慢恢復了健康,在大家的關愛與照顧,還有時間的稀釋下,媽媽也慢慢接受了身體上失去的一部分。不過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2016年冬天媽媽突然又覺得身體不適,經檢查發現左乳又出現腫瘤,而且是惡性,醫生告知需要化療,家裡人都特別害怕。當媽媽回家告訴我這一訊息以後,我心裡很複雜,因為一直以來我因為名字抑鬱而出現的“自我折磨”還沒有停止,媽媽又突然生病,當時心裡說不出來的矛盾,我在想我是不是應該放下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時間也不應該去處理自以為是的“小情緒”,媽媽的健康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這次醫生讓儘快手術,因為腫瘤是惡性,怕癌細胞繼續擴散。當時已經是冬天,一天比一天冷。弟弟那時還在陝西煤礦上班,也不能回來,爸爸一個人陪著媽媽去醫院手術,家裡是我和八十多歲的姥姥在家。媽媽住院的那幾天總覺得特別難熬,天氣特別冷,我要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做家務,農村的廚房在外面,做飯的時候要把孩子推到廚房,一邊照看一邊炒菜。眼看著天氣越來越冷了,孩子還沒有棉鞋穿,網上買也不知道買啥樣的好,姐姐帶我去店裡也沒有買到合適的,因為孩子月齡小,腳後跟掛不住鞋,不好穿鞋。我心裡急的慌,就想著晚上等孩子睡了以後,我自己找點布片和棉花縫雙棉鞋,可當我把這些東西攤到茶几上,左看又看,比劃來比劃去,才發現根本沒那麼簡單,就在那一刻我真的有一種想哭的衝動,我覺得很心酸,也許有些人覺得在這樣一個物質豐富甚至過剩的年代,得到一雙棉鞋是多麼輕鬆的一件事,或者隨便怎麼也能買到一雙。可是那個時候偏偏就是買不到合腳的鞋。農村的集市上的商品有限,偏偏店裡的也沒有正好合適的,網上買也發現有些孩子穿不了,總之那個時候我真是被一雙棉鞋難住了。那個時候我才真的發覺有媽媽在家真好,我必須很沒用的承認一點,我連車都不敢開,只會騎兩輪電動車,三輪不敢騎,平時都是媽媽開著三輪車帶著我們娘倆上街買東西,媽媽要是跟爸爸出車就提前把菜給我買好。我是多麼依賴媽媽,媽媽這幾年不管和我之間產生多少不愉快和摩擦,我必須得承認她一直在盡心盡力的照顧我們。
媽媽做手術的那天晚上,我跟弟弟說,我覺得很害怕,我弟弟說別擔心,要往好處想。在那天晚上我真的有一種很強烈的、特別害怕失去的感覺,在那一刻,我在想如果我失去了媽媽我會怎樣?而同樣已為人母的我,如果生命也出現了威脅,我的孩子又會怎樣?我無法想象那種場面,更害怕出現那樣的場景。我的孩子將會多麼可憐與無助!那我現在每天都在為自己心中的“心結”困擾和痛苦,到底應不應該?
就在那一刻,我覺得我應該放下了,就算放不下也應該丟一邊了,因為此刻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在去做,那就是承擔作為一個女兒應該承擔的責任,也去承擔一個母親的責任,不要讓我的母親在繼續為我心憂,也不要讓我的女兒失去媽媽。
接下來,我還是選擇看書,我從噹噹網上買了一箱書,其中包括這本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我很慶幸,我選到了這本書,它對我的改變可以說是深入心底的 。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分析了中國式家庭關係中家庭問題出現的根源以及解決辦法,它讓我瞭解到每個人的語言和行為模式,還有心理問題的出現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它讓我明白所有的家庭問題都是生活中的常態,不僅讓我學會了接納自己,也學會了接納他人。
在看書的過程我慢慢的釋然了很多,我開始思考自己的成長曆程,家人的生活模式,我的家庭問題,家人之間的相處方式等等,慢慢的我開始學會接受和原諒。我不再覺得痛苦,而是很開心能得到這樣一本家庭關係指導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也學會更好的與家人相處,生活中慢慢的多了冷靜和理智,家庭關係也慢慢的變得和諧,就算是仍會出現不可協調的矛盾,我也開始學會換位思考,允許它的存在和自然發展。這個過程我還是要自己去經歷和體驗,其中還是會有怨恨和不甘,但是我相信這些都是我必須要經歷的,是幫助我成長和修行的。家庭才是最好的修行道場,“家”是一個人的身體和心靈棲息的港灣,是一個人的精神根基。
下面我再給大傢俱體說一下,看完這本書我是如何應用於實踐並且更好的協調家庭關係的。
首先,說一下夫妻關係,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夫妻關係和諧才是家庭生活幸福穩健的基石。
我和老公的關係一直很好,兩人性格、習慣各方面都能合得來,直到生完孩子以後因為婆婆不能幫帶孩子的問題才開始出現分歧,雖然我老公兩邊盡力說和,但是總難一碗水端平。我和婆婆的問題已經不可調和,我和老公已經無法理智溝通,因為對婆婆的厭惡我也開始討厭我老公,再加上照顧孩子的勞累,身體也越來越疲乏,甚至出現了“性冷淡”。說實話,當時想離婚的心都有了,後來我二姐說了一句話,她說“你不能因為婆婆的問題而影響到了你們倆人的感情,畢竟還是你倆過日子。”我很欣慰自己聽進去了這句話,也進行了真正的反思。我在想我倆的感情本沒有任何問題,都很善於表達愛,也懂得浪漫和儀式感,性格和生活習慣基本上都能相融,只是生完孩子以後因為照顧孩子的問題,才出現了分歧,。婆婆是不能幫我們照顧孩子,我和婆婆關係確實很糟糕,但是我們夫妻二人本是相愛的,以後婆婆也不是和我們生活到最後,最後還是要夫妻二人共同面對長遠的生活。如果因為受到了婆婆的干擾,就直接扼殺了我們的婚姻,到底值不值呢?誰家沒有難唸的經?誰家沒有婆媳問題?就算沒有婆媳問題,也會出現其它方面的問題,對不對?
婚姻總是要經歷考驗的,所以有時我們要把婆媳關係和夫妻關係適當的獨立開來看,我們要弄明白,二人之間的不合到底是因為夫妻之間的問題,而是婆婆的問題,如果是因為婆婆夾在中間而出現了裂痕,但兩個人卻是依然相愛的,而且老公並沒有完全偏向婆婆這邊,我們就應該保持冷靜,如果男方是“愚孝”,且堅定的站在婆婆那邊,那我們當熱可以選擇不客氣了。
所以在二姐說了這句話以後,我是一邊回味這句話,一邊思考我們夫妻之間的問題,同時積極主動的去和老公溝通,向他傳達我的意思以及書中的理念。很慶幸,我和老公之間是有真愛的,他也是一個拎得清的人。我知道一個男人夾在母親和老婆之間很累,一邊是生養之恩,一邊是一生的伴侶。我也漸漸理解到,男人對母親的偏袒,並不只是向著誰的問題,而是本能的偏袒,而這種本能也是人類最自然的行為,就像我們也會本能的偏向自己的父母。總有些事情沒法解釋,總有些道理在家裡講不清,選擇接受不是軟弱的妥協,而是在真愛的前提下,選擇性的去包容。
其次,是婆媳關係,在看了這本書以後,我開始學著降低期望值,以前當別人給我說,當你覺得婆婆不夠好的時候,那是因為你對她期望太高了,我不解,但是現在我明白了。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而且必須承認這是人類的本性。我們每個人在家庭生活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其他家庭成員也如此,我們互相期望著,到底誰應該付出多少呢?哪有絕對的對與錯呢?
所以在自己經歷了一些事情以後,又看到了身邊人很多婆媳關係的例子,自己也開始學會反思,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性,又帶著原生家庭的影子,再加上後天環境的影響和塑造,人性的不同必然產生相處的問題,這是常態,只是我們不願意面對而已。
公婆生活的那個年代本就跟我們不一樣,他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的見識、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一些矛盾和摩擦在所難免。我可以選擇不原諒,但是也要學會接受這些事實。
與公婆的相處,我現在的做法就是“不作為”,我不會主動對他們好,也不會對他們壞。因為我曾經天真的認為,只要我對人家好,人家也一定會對我好,對於公婆,我更是如此認為。可是我錯了,我自以為付出了很多,卻沒有得到理想中的回報,還受到了傷害。我很失望,所以我選擇“不作為”。後來我又看了張德芬的書,也決定不再勉強自己做一個“好兒媳”,同時從內心裡也不再強求他們對我好,以及對孩子怎樣付出。
當我帶著這樣一種心態去和公婆相處的時候,確實感覺很輕鬆。因為彼此都在做真實的自己,沒有刻意的討好和迎合,也沒有刻意和表面上的維繫,至少我單方面是這樣感受的,只有放過彼此,才都不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