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衝上熱榜的一條新聞:結婚當天,新娘因為男方內衣買小了,拒絕接親。最後離婚收場。
今天這個新聞後續仍在持續發酵,引發了網友的紛紛吐槽。
新娘小羅說:“從談彩禮開始就有矛盾,他們家說的拿68000,我們要的88000。”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她說了“他們家”“我們家”。而且還用了“談“彩禮、“拿”、“要”這些字眼。
這是一些冷冰冰的,沒有情感的字眼。彷彿一場交易中的買賣雙方,在據理力爭。
本來是一段正準備接受祝福的婚禮,結果變成鬧劇收場。
理直氣壯要彩禮,是不是新式啃老?婚嫁迎娶,要給彩禮,這是中國幾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習俗。我們確實無法說服長輩,也無法改變世俗。
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小輩跟長輩伸手要錢,變得這麼理直氣壯了?
不管是以彩禮、嫁妝或者什麼理由要錢,最終的結果就是:這些小輩們,在自己要成家立業的時候,理直氣壯地伸手,向父母要錢!
要的什麼錢呢?是父母省吃儉用、辛苦攢了大半輩子的血汗錢!
這麼理直氣壯嗎?
你們現在理直氣壯、理所當然地他們拉扯進來,讓他們為你們的婚禮買單。
好像你們結婚,就活該兩家老人拿出辛苦積攢一輩子的錢,給你們出彩禮、出嫁妝。
等你們小家建好了,老人家想過來跟你們住,你們又該埋怨他們摻和到你們小家來,嫌棄這嫌棄那了。
做人不能這麼自私啊。
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還是兩個家庭的事?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懼怕婚姻,不肯結婚。
其中有一個理由就是:“結婚並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他們擔心兩家人摻和到自己的小家裡,會讓本來就容易一地雞毛的生活變得更加煩瑣。
想的很有道理啊。
我們也常常聽到那些過來人,語重心長地勸誡那些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輕人:“婚姻要謹慎啊!因為你不是跟這個人結婚,你是跟一個家庭結婚。”
可是,這些話的意思,難道不是說:“婚姻如果僅僅是兩個人的事,那該多美好”嗎?
既然大家都期盼婚姻能夠僅僅成為兩個人的事,那為什麼非在結婚儀式這件事上,要把雙方父母拉扯進來?
而且,雙方父母還擼起袖子、鉚足了勁,要給對方家庭一個下馬威。生怕子女以後的生活少了自己不行。
小家庭還沒有組建,雙方父母已經摩拳擦掌,使勁兒摻和,搞得一團糟。
到底誰之過?
把這些利益得失、面子裡子赤裸裸的扒出來,還談什麼感情?女方說:“自己沒有安全感,覺得他們不尊重我,沒有把我當一家人。”“感情沒有了”。
我想說,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們不能指望透過別人對我們的態度來獲得安全感。那是不可能的事。
另外,尊重也是互相的。如果一個人,她說“談彩禮”,而不是“兩家商量彩禮”,那態度就很明顯了,他們就是在談一場交易,而不是一段感情。
你覺得人家沒有把你當一家人,可能有這個想法的不僅是你一個人吧。對方家庭,何曾不是這樣想的呢?
但凡夫妻雙方能稍微顧及一下對方的感情,替對方考慮一下,事情就不會發展的那麼極端。
從一開始就一地雞毛、沒有互相體諒的婚姻,是該及時止損,不要造成更大的傷害。
我們都說婚姻要“經營”,可是當事人要有經營的心才行啊。
一開始就沒有這份想要經營婚姻、愛情的心,而總是把自己所謂的利益放在最前面,總是要別人為自己著想,把這些利益得失計算得如此清楚,還怎麼談感情?
可能有人會說:“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憑什麼我要讓著你?”
是啊,我憑什麼要讓著你?
可是,這句話是對陌生人說的。人生本來就苦短,就那麼幾十年。
好不容易找了一個互相依靠一輩子的人,何苦互相為難啊。
苦了自己、苦了親人、更苦了孩子。
希望老一輩真的不要給孩子出彩禮、嫁妝了。自己攢了一輩子的錢,自己花,它不香嗎?
子女的事,就讓他們自己解決吧。要彩禮的、要嫁妝的,都讓他們自己掏錢。該走過場走過場,最後錢該給誰還給誰。
年輕人也是,有本事自己拿彩禮的錢!讓父母出彩禮、嫁妝,這是變相的啃老啊!
大家怎麼看?反正我挺贊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