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蕎麥的新書《普通婚姻》,趕在自己元旦假期結束的尾巴看完了。很喜歡這個故事,在男女主人公上看到了太多熟悉的點:女生的朝氣、尖銳、驕傲;男生的周到、溫和、世俗。他們的分開隨著兩位人格展露的越來越多,也顯得越來越必然。很多時候我也在想,到底什麼樣的人更適合在一起,能長久地在一起。但書中也沒有給我這個答案。或許是因為,我們本來就不需要以這樣的前提去構建關係。
夏玥不在屬於任何時代,不屬於任何人群,她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從她的桃花源走到曠野。在小說看到這樣一個有力量的女性,太開心了,感覺心中多了希望和力量。以至於我對於一個麥麥虛構(或者不是)出來的一個女孩竟然產生了羨慕之情,也共情於這個性格有明顯缺陷,但是又執著浪漫的女孩。又有一種莫名的類似勇氣的情緒在心底悠悠的盪漾著,雖然無法看清楚真實的究竟是什麼,但是這種情緒卻在心裡有一種很明顯的力量。閱讀的過程中本來是一直很執著於想知道她的最後發生了什麼?或者更像一個老朋友一樣,想看看她過上了具體怎樣的生活?但是最後當你合上書的那一刻,會發現,生活並沒有辦法具體化。可是即使你無法親眼所見這個女孩以後的生活模樣,但透過昨天晚上加上這個上午對她的瞭解,我卻可以篤定的相信她今後一定會讓自己生活得舒展而愜意。
雖然大量的社會新聞都在揭示一個大多數人強烈逃避而又不得不接受的真相: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姻就是一方對另一方長久的忍耐和讓步。但我對婚姻“沒有強烈渴望”的原因不是出於此;相反,我身邊要好的朋友,婚姻生活都還挺幸福的,當然也構不成我對婚姻“沒有強烈渴望”的態度的原因。作為一枚麥麥的鐵粉,我對於她常掛在嘴邊的“多談戀愛晚結婚”深信不疑。
說回《普通婚姻》,當看到第四章的時候,夏玥和孟維在北京出差的房間裡,接到了方晨打來的電話,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裡那種窒息感,又開始漸漸清晰起來……昨晚看到凌晨兩點,早上起床又急匆匆繼續閱讀。看著上躥下跳的喵和汪,不禁想:和人打交道的日子精彩複雜,也許有趣。但還是動物好啊,它們的感情更純粹,人有自己的世界,而它們只有你。最觸動的是“這麼多年,或許自己做的最明智的事情就是放棄。意識到這一點之後,蔣曉玲卻沒有任何倖存者的欣慰。一艘即將沉沒的船上,沒有樂觀的人”和“社會屬性之外的男性氣息散發出來,像從樹林中緩慢走出來的動物”。倒是沒有渴望過婚姻,成長的年歲裡回頭凝望身邊的每一對夫妻都帶著一種疲憊感,關係明明是脆弱無常的,卻用了房子,車子,孩子做了聯結的蝴蝶結,也不知道夠不夠完美,但是挺無力的。
我太熟悉蕎麥描寫的傳統媒體從無冕之王到沒落凋零的過程了,裡面各種各樣的媒體人我都能在生活中尋找到一些影子。“在黑暗中尋找不可能找到之物”,婚姻也好,理想也罷,都是如此。令人感動的是尋找的過程,煎熬的也是,畢竟成長就是一種淬鍊。在暮年之時最值得回味的就是這些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最終並不是失望乃至絕望這樣的情緒,而是平靜或麻木,其實也並沒有多少區別。傳統紙媒的興起與沒落,年輕人的追求與內在體制的矛盾,以及花了大量時間,才完成了從追尋桃花源到走向曠野的女主。就像每個行業的剪影與部分年輕人的縮影。不管婚姻還是生活,都美好又易碎,其內在核心都依託於個體的成長與觀念。一地雞毛不可怕,迷失方向或隨波逐流之下的看似幸福才更致命。在離婚率超高的當代,看完這本書,作為一個未婚未育的95後女孩,對婚姻只會更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