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將繼續為你帶來《我們為什麼會做出不利於自己的行為》一書的共讀。

每個人都有過為另一個人煩惱的時候,

Ta可能是對你喋喋不休的父/母,可能是對你愛答不理的伴侶,可能是喜歡與你對著幹的孩子,甚至還可能是網際網路上對你說三道四的陌生人。

由於這些衝突常常會讓我們心煩意亂,於是,我們都做過一些讓事情變得更好的努力,比如,試圖透過爭辯與提高音量來和對方強調一件事的重要,在心情不好時依舊說服自己「Ta不是故意的」,等等;

結果卻發現,事情好像變得更糟了。

事實上,很多挫敗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我們需要先看見它們,然後才能以「智慧」來化解它們。

具體來說,又怎麼做呢?

和靈遙一起讀讀這本《我們為什麼會做出不利自己的行為》,從中尋找問題的的答案吧。

01.期望別人理解你的感受

“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別人,沒有人可以安排別人的幸福。”

你不明白,是人與人之間一種最常見的指責。

被誤解是令人火大,因為我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跟別人解釋自己為什麼要這麼說、這麼做,一遍又一遍,直到沮喪升級為憤怒或迴避。

我們對自己的感受是如此清晰,所以,對對方來說,也一定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只是太固執了。他們根本不在乎!

事實上,人的理解由於摻雜了自身的認識與過往經歷,誤解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並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對方的想法與做法,正如同對方無法很好地理解我們一樣。

但是,體會別人的感受,並給予恰到好處的迴應是有可能的,就是「同理心」。從心理學上講,如果某人和你擁有同樣的感受,Ta就不可能對你生氣。

因此,誤解發生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並不是用喋喋不休的說教,強逼對方認同我們的做法,而是要以「類比」的方式,透過假設一個情景,告訴對方我們現在的感受,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情緒。

02.追逐父母的認可

“父母的歡樂藏而不露,他們的悲傷與恐懼也是如此。”

與父母的衝突,無疑是很令人頭疼的存在。

一方面,它會間接地影響到我們與配偶、與子女、與同事,和與朋友的關係;

另一方面,若是你一直都在苦苦追求父母給不了你的東西,而且你認為你的價值取決於自己能否得到它,那麼你永遠都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與此同時,這些糟糕的體驗,不僅會讓你對你的父母產生敵意與怨恨,還會讓你的父母產生挫敗感。

因為,除非你是那種為數不多能夠清晰表達你的訴求的孩子,否則你的父母通常都不知道你到底想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他們只知道你很難過、很不開心,這同樣讓他們感到困惑與悲傷。

好了,我知道你的現在很難過。

現在,咱們先把這個難過的情緒放在一旁,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

你曾經感受到的無人理解的孤獨、無助、脆弱,如果你的父母在他們在很小的時候,也從你的祖父母身上體驗過,那麼,你會不會好受一些,認為你的父母其實挺不容易的?

事實正是如此,溝通與愛一樣,都是後天習得的技能。

你的父母只有先從你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那裡學會如何給孩子愛,才能夠在養育你的過程中給到你,然後讓你有機會把這份愛給到你的孩子。

因此,若是想要打破這個迴圈,關鍵是停止向你的父母索取那些他們不知道的東西,接受他們與你一樣,都是普通人,然後去做你父母的父母,給予父母他們從未得到的東西。

這樣一來,你也許能夠使他們不再被自己的成長經歷所束縛,並從他們那裡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親測有效)

03.盯著你伴侶做錯的地方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過錯,就不會如此樂於注意別人的過錯。”

為了減少關係裡的摩擦,我們大多數人都願意和自己的伴侶坐下來談談,聊聊這段關係裡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以及各自需要做出的改變。

遺憾的是,我們都很容易在談話中,注意到伴侶做錯了什麼,沒有做什麼,很少看到對方為了改善關係付出了多少努力。於是,自然而然地,伴侶也會這樣對我們,怨恨會不斷迴圈,直到雙方都不願意再努力。

為什麼我們會對伴侶的努力視而不見呢?

很簡單,那些讓你舒服的行為,在大多數人看來,就是理所應當的。

只有讓自己不舒服的那些,才是應該拿出來談的。結果,拿起了錯誤放大鏡後,看什麼都像是問題。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善你們的關係,就要反其道而行,看到對方為這段關係做出的改變,然後大聲地說出來,就像你渴望得到對方的認同一樣。

04.總認為有人在針對你

“有些是別人在故意針對你,有些則是你想多了。”

不能考慮對方的真實意圖是破壞一段關係的好方法。

你沒有做出適當的迴應,僅僅只是做出了反應,要麼是報復,要麼是有戒心、悶悶不樂或是暴躁易怒。這樣的反應,不僅讓你忽視了對方這麼做的正當理由,還會讓對方不知道該如何對你做出迴應。

最終,你不僅會失去一個願意對你說真心話的人,還會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感到羞愧。

因此,有人做了一件讓你惱怒的事情時,先問問自己是否做過什麼不該做的。

如果你做過,最好早點承認。道歉,並承諾下次會做得更好;

如果你沒有做過什麼,那麼問問你自己,對方是否也是這樣對待其他人的。如果是這樣,就不要認為對方是在針對你。

記住,不認為別人是在針對你並不意味著容忍,它指的是不要莽撞行事,激化矛盾。

05.表現出對他人有太多的需求

“需要太多會遭來怨恨;無怨無求會導致沮喪;有所需要才會帶來幫助。”

每個人都需要別人。但是,需要變得不間斷,貪得無厭,並且讓別人感到自己被佔便宜時,它就會令你陷入自我挫敗。

如果你對他人有過多的需求,別人就會覺得你在搶奪。他們會覺得你試圖得到的要麼比你應該得到的更多,要麼比你能夠回報的更多。

這時,除非對方是聖人,否則便會出現怨恨的情緒,開始害怕與你接觸。

因此,你需要意識到,索求的背後是成年後對不能自立的恐懼,你得弄清楚什麼是你能夠從對方那裡得到的,什麼則不是

這樣一來,別人便會認為你在追求應得的,而不是在搶奪。十之八九,他們都會滿足你的需要。

06.在還生氣的時候試圖和好

“握緊拳頭,你就沒辦法與他人握手。”

釋放內心的憤怒以前,試圖和解是徒勞的。

試著去愛,但同時又心懷怨恨,也許能夠換來休戰,但這不是真正的和平。

怨恨會讓你保持警惕。你會因為對方一些無關緊要的話語產生牴觸情緒,對對方所做的一切不太積極的事情反應過度。

這樣一來,你們將無法變得親密。

只有抽乾內心的消極情緒,你才會想,「我不想要再討厭這個人」,然後你們才能夠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上開始重建彼此的關係。

通常來說,你們會從「我討厭你」開始,到因為觸碰到敵意最後的脆弱,最終以「我害怕,我不想失去你,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結尾,與對方達成和解。

07.自怨自憐

“你不可能一邊因焦慮或憂愁絞紐雙手,一邊捋起袖子準備行動。”

這個時代,自怨自憐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苦惱。

如果不是因為童年的創傷導致了自憐,就會因為近期發生的悲劇感到自憐,比如,疾病、被解僱、與愛人的爭執、不懂事的孩子,等等。而一些無法改變的個人特徵,如,醜陋、殘疾、家境不好等,也是很多人自憐理由。

通常來說,他們會習慣地使用「要是……就好了」這樣的表述,來告訴大家自己是一個多麼不幸的人。

雖然,自憐從短期來看,是一種自我安慰,就像是動物舔舐傷口一樣,給了我們一種撫平痛苦的方法;同時,我們還能夠透過它與周圍人建立連線,得到別人的幫助。

但是,長期來看,自憐是你的傷害是巨大的。

一方面,「我好命苦啊」與希望是不能共存的。只要你還停留在痛苦裡,便無法知道如何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另一方面,雖然獲得別人的同情是一種安慰,但他們最終會感到厭倦,失去對你的尊重。

因此,你如果掉進了自憐這個自我挫敗的陷阱,最好的辦法是尋找新的視角,

比如,花時間與真正值得同情的人在一起;讓朋友誠實地告訴你,你的抱怨是否會讓他感到困擾;以及,加入一個能讓你好起來的互助小組。

總而言之,便是你需要做一個180度的改變,從憤怒轉為感謝,從抱怨轉為感恩,否則,你那個半空的杯子將完全變空。

以上,便是全書的內容。

祝好!

6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生寧願單身,也不選擇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