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識人術的角度講,要想深入地認識一個人,就要注意觀察他待人接物的態度,因為,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會暴露出他的性格。以下分享三個故事,教你透過待人接物看透一個人的性格!看人,一看一個準。
故事一
文子是晉國的大臣,因為牽涉到一起案件,倉皇逃命,跑到了都城外的一個小鎮子。
跟隨文子一起逃亡的僕人說:“這個鎮子的官吏經常出入你的府邸,我看不如先在他這裡休息一下,再繼續趕路,你覺得呢?”
“這個人信不過。”文子略做思考後說道。
“大人,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人知道我嗜好琴瑟,於是就送我名琴;知道我喜歡收藏珍寶,就找來名貴的玉石送給我。像這種只知道到討我歡心卻給不出什麼忠告的人,只不過是想要利用我為自己謀奪利益,假如我去投靠他的話,必然會被他送給君主,以此博取君主的歡心。”
就這樣,文子沒有任何的停留,為了輕裝趕路,甚至連行李都顧不上帶。事實也果然如文子所料,這個鎮子的官吏把文子的行李攔了下來,送給君主邀功。在這裡,文子就是透過官吏平常待人接物的態度,看透了他的性格,知道他是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從而逃過了一劫。
故事二
魯丹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縱橫之士,他跑到魏國,想將自己的策略獻給魏王,但苦於沒有辦法。於是,魯丹就用大批的金銀珍寶來結交魏王的親信,請他們代為引見。這個辦法很有效,魏王很快召見了魯丹,並舉行宴會款待他。
然而,宴會還沒結束,魯丹就找了個藉口突然告辭,隨即偷偷離開了魏國。他的隨從十分吃驚,問他:“魏王這樣的厚待你,為什麼要無故離去?”
魯丹說:“魏王被他的親近之人所左右,自己卻毫無主見,假如日後有人透過他的親近之人說我的壞話,魏王一定會毫不猶豫地相信,並懲罰我,所以,還是早些離開的好。”
魯丹識人非常之準,就是這位魏王,曾任用一名大將攻打中山國,但在大將凱旋而歸後,卻聽信親近之人的讒言,給了大將一些犒賞,卻收繳了他的兵權,再也不重用他了。
故事三
魯國權臣孟孫在打獵時,抓到了一隻小鹿,放在了家臣秦西巴的車子上。回去的路上,有一隻母鹿始終跟隨,並不斷哀鳴。秦西巴動了惻隱之心,就擅作主張,把小鹿給放了。
孟孫知道這件事後,很是生氣,一回到家,就讓人把秦西巴給關了起來。不過,孟孫很快就放了秦西巴,不僅赦其無罪,還予以重任,讓他輔佐自己兒子。
孟孫的近侍好奇地問道:“您不久前剛懲罰了他,可現在卻將這樣的重任交給他,這是為什麼呢?”
孟孫回答說:“當時我也是氣糊塗了,像他這樣的人,對小鹿都這樣的仁慈,對待我兒子,肯定也會很好。”
上面這三個故事,都是透過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時所表現出的態度,透過比較,然後得出準確的識人結論。可以看出,待人接物雖然很多時候都是一些小事情,但卻能準確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與品行。這就是告訴我們,善從小事和細節入手,觀察他人待人接物時的態度和方式,就能看準一個人。同時,也告誡我們,在待人接物時不經意的表現,很可能會被有心人記在心裡,對此,不可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