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個人慾望太高,目標遠大,但是社會是現實而且殘酷的,在現實社會的打擊之下,無力實現自己的慾望,自己的目標。於是乾脆放棄,過好自己的個人普通生活。在很多方面呈現出了不感興趣,不在乎,不願意的狀態。放棄很多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反正我也獲得不了。於是就被動的低慾望。
這種現象在日韓很普遍,已經很嚴重。而中國也出現了這種情況的苗頭。下面我就說一下我個人的分析。
首先先做個對比。剛剛建國時期,中國走出戰亂,人口銳減,百廢待興。人民的日子可以說過的很苦。但是那個時候的人們臉上卻掛著笑容。所有人都響應國家號召,多生育增加人口。與現在相比,現在人們生活的物質條件優渥,生活與之前相比,天差地別。為什麼這樣子呢?
因為那個時候的國人有希望。
首先起點低。對於建國時期的人們來說,國家的建立,使得老百姓擺脫了戰亂的困擾,我們能過安穩的日子。雖然物質條件很匱乏。但是隻要能活下去就比什麼都強。而且國家建立之後,社會穩定,恢復生產各方面都步入了正軌。對於可見的未來。老百姓看得到。能看見好日子。以後的日子肯定會比現在好得多。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大家都有底氣。說白了就是慾望的底線就低。過上安穩的日子,慾望就被滿足了。而未來的日子能過好,大家能吃飽飯,這就是他們的高慾望了。未來可期。所以有動力。有慾望。可以實現也可以滿足。
相比較現在呢?這幾代的年輕人他們處於中國高速發展的時期,享受了改革開放之後的巨大紅利。在這些人眼前,看到的就是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享受著進入網際網路時代,資訊時代的便利。在這樣的背景下,安穩的日子,吃飽穿暖這是日常標配,連底線慾望都夠不上。這是應該呈現的正常狀態。所以你說他們的慾望是吃飽穿暖。這不是開玩笑嗎?
所以當代人他們的慾望起底就很高。
再加上,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在網路便利的傳播下,一個個金融精英的形象被塑造出來。消費主義在不斷的為這些年輕人洗腦。例如電影某時代所反映出來的價值觀就體現了這一點。
他們的慾望起底就很高。而他們的中等目標,起碼是百平米的房子,賓士寶馬的車子,月入過萬的收入。名牌奢侈品必須買得起。而高等級的慾望甚至想自己成為富翁富豪。自己想成為別人眼中的精英明星。
這並沒有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高慾望,產生出來高動力,促使著中國發展的速度沒有下降。並且真的催生出來一批批優秀的企業,很多職場精英。甚至有很多成功了。他們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BUT
這是少數人。
大部分的結果是什麼?
還在努力的人,他們不停的加班工作,不停的努力,長期的出差。熬廢了自己的身體,甚至最近某購物平臺猝死員工的事件,就是這些人的真實寫照。他們有慾望,有動力,但是成功之路上,失敗的是絕大多數。有的人還沒有成功就累倒在半路上了。
在這裡面有的人失敗了,有的人累了,有的人看到別人倒下自己害怕了。有的人懶惰了。於是他們猛然驚醒,自己沒有那樣的大毅力,自己沒有那樣的大氣運,自己更沒有那樣的實力。那就乾脆做個普通人吧。
雖然他們內心不甘,他們內心依然有著這樣的慾望,但是他們沒有了動力,目標變成了夢想了。他們就表現得低慾望了。什麼百十平米的大房子。有個租房的地方就行了。什麼賓士寶馬的,公交車不香嗎?什麼名錶名包,我有這個錢多吃兩頓海底撈不好嗎?
對於結婚,他們其實也想但是不願意。因為結婚要錢,因為結婚則意味著自己要對另一半負責任。有了孩子要為孩子負責。他們不想負責。自己一個人掙多少花多少。自己一個人對自己負責。哪怕連自己都不想對自己負責了。自己也可以混吃等死。承擔責任則意味著要努力。為了家庭而努力,為了孩子而努力。這是他們害怕的。
所以低慾望社會的人,就是因為慾望太高無法實現退避躲避,甚至為了躲避連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都躲避掉了。
只要自己一個人就挺好,自由,自在,沒有那麼多的壓力。這樣會不那麼累。
如果結婚的話,現如今,沒有房子車子,沒有幾十萬的存款,大部分的姑娘你是娶不到的。而剩下不要這麼多的,又碰不到。這就意味著要攢錢,要還房貸。有了孩子為了孩子十幾年的時間就要投入在孩子身上。自己不敢生病,不敢放鬆。現如今有關於孩子就是一個吞金獸。你還不得不往裡面不停的投入。
人一旦開始逃避責任,就會上癮的,並且會越來越膽小。他們會越來越恐懼。並且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因為努力的人那麼多,成功的太少,剩下的就是永遠在努力和放棄努力的。努力的人看不見未來也會加入放棄的人。這個群體只會不斷壯大。不斷的壯大。
在五零後六零後這一輩長輩裡面,他們可能是體會不到這個心情的。對於他們這一代人來說,慾望是什麼,安安穩穩過一生,一個穩定的日子,一個和和睦睦平平安安的家庭就是他們的慾望,子孫後代圍繞在身邊這就是他們的慾望。
他們的慾望很真實,很平淡。不像見過初期那些經過戰亂的人們慾望底線那麼低。但是他們吃過苦所以他們的慾望也不像現在年輕人的慾望那麼高。
生活越來越好,幸福感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