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1年的春節已經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了,每到年關,總讓人們心中有說不出的一種迫切,至於迫切是什麼?
小時候——迫切是著急穿新衣服,大口吃肉,能跟小夥伴們一起去撿炮仗。
長大後——迫切是因為回首自己這一年,錢又沒有賺到多少,而年齡卻又長了一歲。
在外打工的人——想要迫切的回到家裡,去見自己已經闊別了一年的親人,子女,雖然電話天天打,影片天天發,但是當捧著孩子溫暖的小臉蛋的瞬間,是影片聊天永遠無法代替的。
在家的人——迫切的想要見到自己的親人,因為兒行千里母擔憂,作為父母他們從來不會在意你在外面賺了多少錢,而是在意你在外面過得好不好。
中國的年已經傳承了幾千載,過年在中國人心中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節日,而是一種割捨不掉的情懷,我們過的不是年,是團圓、是美滿。
所以有錢沒錢咱回家過年!
電影的名字叫《1350KM》,是一部以紀錄片形式拍攝的低成本電影,但是電影的內容卻是高質量,它完美的刻畫了底層勞動人民的思鄉之情和回家的決心。這部電影沒辦法跟大製作相提並論,但是這部製作粗糙的電影卻碾壓了很多大製作,雖然觀看的人數不多,但看過的人都被深深的震撼到了。
曾經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一年到頭都在外打工,拿著微薄的工資,拖家帶口,省吃儉用只為以後能過上好日子,省到什麼程度?
賺了一年錢回家都捨不得坐飛機、坐火車,不管離家多遠他們依然選擇用最省錢的方式回家,這個回家的方式被稱作“摩托大軍”
“摩托大軍”在前幾年是一種非常流行的回家方式,最開始的時候是因為為了省錢,之後因為春運一票難求所以“摩托大軍”不斷的壯大,最多的時候有超過60萬農民工選擇騎摩托車回家過年。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這部《1350KM》應運而生,故事是以一位叫做汪正年的農民工的視角拍攝的,而他的形象也代表了當時外出務工的很多農民工。
他的老家是四川省貴州市,前往1350公里外的廣東打工,每個月拿著2000塊錢的工資,妻子也跟著自己在外打工,要知道在當時這點工資並不算低,但是絕對算不上高,所以準備回家過年的他們,沒有去買火車票,準備騎摩托回家,這一切還是在妻子懷孕三個月的前提下,可想而知她們為了省錢,已經把安全拋之腦外了。
想象一下,在寒冬中騎摩托到底有多苦多累?
沒有騎過摩托的人,腦海中應該會出現一副很拉風的畫面吧?
但是事實卻是,騎到腿發軟,手抽筋,凍的渾身僵硬,而受這樣大的罪目的是隻為省下半個月的工資。路上他們要不停的停下來活動活動身體,冷的很的時候就地取材,生點火烤烤已經被凍僵的手腳。
摔跤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好在他們每次回家都是結伴同行,摩托倒了要幾個人幫忙才能扶起來,同伴之間也從來不能離開自己的視線,如果有人掉隊,他們會停下來等待,因為他們知道作為自己的同伴每個人都必須平平安安的回家。
有條件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幾個人到路邊的旅店合租一間房子,大傢伙擠在一個屋子裡睡覺,只為能夠省點錢。
而汪正年的妻子因為懷孕一路上又遭受顛簸之苦,所以有時候會吃不下飯,但是作為窮苦人的妻子,她沒有抱怨,也沒有矯情,甚至她會為了老公開啟摩托的燈而抱怨太費油。
因為她知道自己老公跟自己一樣省錢都是為了這個家。
運氣不好那就是遇到下雨天了,因為要趕1350公里的路,跨越幾個大省,所以騎摩托的話需要將近4—5天的時間,遇到雨雪天氣也再正常不過了,本就非常受罪的他們,再次雪上加霜。
遇到路面結冰,兩個輪子的摩托想要騎已經不可能了,沒辦法只能推著走。
都很謹慎
那時候沒有手機導航,想要準確的回到家裡,靠的就是路邊飯店牆上掛著的中國地圖。無數次走錯路,無數次折返,都是為了能夠回家過年。
摔跤是常事,但摔跤也阻擋不了自己回家的決心,爬起來繼續前進
為了能夠早點回家,他們沒有防滑鏈就自己動手製作。
唯一能夠讓“摩托大軍”開心的事,就是看到自己家鄉的瞬間,也許沒有高樓大廈,也許沒有柏油大道,但是羊腸小路卻承載著自己很多的回憶。
當回到自己的家門前,毫無意外的自己孩子在翹首以盼,自己的父母已經望眼欲穿,看到這個畫面的瞬間,我相信所有的疲憊都會消散,剩下的只有心中那份難掩的喜悅。
母親雖然年齡大了,但是卻用不可置疑的語氣對自己的兒子說,行李我來幫你拿,你累了一路了。
這可能是自己父母感覺這個時候唯一能幫兒女做的一件事吧!
電影的結尾溫馨而又樸實,一家人歡歡喜喜的準備著年貨,殺豬、放炮,然後在大年夜圍坐在一起吃著火鍋,聊著天,我覺得這就是幸福。
這部電影也就到此結束,但是給人的感動卻是永恆的,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永恆的,人們對家的依戀也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