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一件內衣毀掉的婚禮
我是水木君。
2021開年不是很友好,有人在跨年夜痛飲離開,有人盯著攀升的確診數字心焦,也有人在領證幾天後就奔赴了離婚。
原因很奇葩,新郎給新娘準備的內衣不合適。
#內衣不合適迎親被拒#熱搜掛足兩天,大家都伸長了脖子吃瓜。
給大家梳理一下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貴州遵義當地有習俗“從頭禮”,要男方給女方從頭到腳買一身新衣服。
新娘發現婆婆給買的內衣小了,“根本穿不上”。
婚禮前一晚要求男方家人去換,新郎覺得這麼晚了沒有內衣店開門,不忍心自己媽媽受累奔波,直接表示買不到、穿舊的。
第二天結婚迎親時,新郎發現新娘沒化妝,絲毫沒有想嫁的意思。男方家人氣不過,直接當面放狠話,不嫁就退彩禮,收多少退多少。
女方家人也很剛,琢磨著這樣嫁過去女兒肯定受氣。
退彩禮就退彩禮,直接離婚。
事情最終在全網矚目了三四天後,塵埃落定:新娘決定退還全部彩禮,儘快離婚。
新郎卻難受不已,並不想離婚,說“看到她哭心都要碎了”。
也不難理解,他們已經戀愛了三四年,在舉辦婚禮的前幾天,又剛拿到了結婚證。
正值新婚燕爾卻因為一套內衣兩家人撕逼到非要離婚的境地,荒唐又可笑。
有人不禁發問,真是因為一套內衣離婚嗎?
怎麼說呢,它不像是一套內衣的問題,它更像是兩個家庭間權力和尊嚴的角力。
婚禮的當口,任何一件事背後都有隱喻。
婚禮按誰的意思來?習俗照哪家的辦?婚宴上誰家的人數可以多一點?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兩個家庭的戰場。
就這件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都在試圖找出壓倒駱駝的那根稻草用以規避和警醒。
可搞懂三個問題就不難找出弊病。
第一個問題,結婚是誰結婚?新郎新娘。
第二個問題,對峙是誰對峙?婆家孃家。
第三個問題,倒黴是誰倒黴?新郎新娘。
兩個人情感範疇內的事情,一旦父母親戚們參與進來,上升到尊不尊重有無誠意,本該同一戰壕的男女就被劃分了陣營。
一旦兩個人拆分成兩半,都代表著各自家庭與對方家庭去進行博弈時,那問題就會無解。
毀掉婚姻的,儼然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鬥法”。
⒉
“第三者”,正在殺死中國婚姻
“結婚後,我感覺嫁給了婆婆”。
好友阿月說過這麼一句話。
她的婆婆時不時就會從老家過來看望他們。幫小兩口做好第二天要帶的午餐、去超市搶購特價菜填滿冰箱、打掃衛生……簡直是無微不至。
可就是別人瞧著都羨慕的好婆婆讓阿月有苦難言。
不打招呼就來,擅自把家裡的鞋子包包收拾到櫃子裡,阿月不問基本找不到;
隨意開兩個人的臥室門更是家常便飯;
有時深夜了還過來晾衣服,有時阿月週末睡懶覺突然被拉開了窗簾,強行讓她沐浴陽光。
晚上她和丈夫開玩笑抱怨自己懶覺被婆婆打擾,第二天早上起來婆婆就“夾槍帶棒”說她吃不了苦、很矯情。
被聽了牆角還要被教訓,阿月別提多難受了。
可是丈夫卻只是哄著婆婆說軟話,還擅自保證讓她向婆婆學習早起。
明明婚後生活愉快,卻因為婆婆的干涉要強行改變二十幾年的習慣,簡直如鯁在喉。
離婚吧,不值得;不離婚吧,彷彿是要迎合婆婆過日子。
婚姻這張床上,一旦躺了三個人,那誰也不舒坦。
電視劇《雙面膠》裡有一集婆婆專門做了紅燒肉給一家人吃。
海清所飾演的兒媳和兒子在飯桌上說笑,還互相夾菜,恩愛得讓婆婆當場“酸”了。
兒子為了打圓場給媽媽夾了一塊肉,她卻冷嘲熱諷說,“我不吃,我不饞”。
很早之前,兒媳跟兒子撒嬌,婆婆就一臉厭惡“像什麼樣子”。
她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宣示“這個家是我的,這個男人是我兒子”的主權,
《幸福的婚姻》裡寫:
婆媳關係緊張的核心,是兩個女人為了得到一個男人的愛而發動的地盤爭奪戰。
她們都在試圖突破彼此的邊界,強行拉攏唯一的男人過去,為此她們各種鬥法角力,經久不衰。
說到底,兩個女人的戰爭還是需要男人來擺平的。
去年在一檔綜藝裡,林志穎媽媽公開教育兒媳不要穿短褲,因為不禮貌。
???且不說禮貌不禮貌,婆婆的言語明顯在干涉兒媳的穿衣自由。
作為丈夫的林志穎連媽媽的眼睛都不敢看,只是尷尬地望著妻子,希望她來化解矛盾。
但不作為的丈夫,只能讓婆婆覺得自己的越界行為是正當的,沉默也是一種默許和支援。
實際上,很多男人都是鴕鳥心理,一邊是愛情,一邊是血緣,他自覺難以兩全就直接不出頭。
關於夫妻和父母的邊界,蔡少芬老公的想法就堪稱典範。
“沒有我媽就沒有我,沒有你就沒有現在的我,”充分肯定了兩個女人對自己的重要程度,也把兩個女人的邊界劃分得清楚明白。
我的小家是我和老婆兩個人的,媽媽只是在婚姻這件事上是個“外人”,其他事上都是“恩人”。
看吧,如此一來,兩個女人的矛盾就此消弭。
中國婚姻的通病之一就是兒子不設定邊界,婆婆不自覺越界……讓媳婦在中間難受,或者成了怨婦或者成了潑婦。
一邊是不懂得退出的婆婆,一邊是不知道拒絕的丈夫,婚姻自然一地雞毛。
太多人不明白,邊界感才是平衡婚姻和家庭的法寶。
⒊
好的婚姻,都懂得退出
有人說,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最後都把孩子的婚姻攪散了。有資料調查顯示,在自2009年以後, 獨生子女的離婚率日趨上升。
而這其中,70%是因為雙方父母不合理干涉導致。
按理說成家後就是大人了,可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
有句雞湯風行一時,父母看不上的人,不要嫁/娶。
原因也不難理解,父母見世面多,看人準,能替我們把關。
可主持人孟非卻說,被父母看好的婚姻也不一定幸福。
乍一聽離經叛道的,但他細細分析:
如果我的女兒遇到一個男人。
當那個男人說我要結婚這個事,要回家去聽我爸媽的意見,他們會影響我的決定。
那這個人一定沒長大,你別嫁給她。
因為他連結婚這件事,都要回家聽爸媽的,這說明他還沒有做好準備獨立地去選擇一個人共同和他生活。
就像何猷君向奚夢瑤求婚那天,最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幕出現在要給奚夢瑤戴戒指的時候,他居然大喊:
“媽!戴哪一隻手?”
二十好幾的男人馬上步入婚姻時,戒指的細節還要諮詢媽媽,如何讓人信服他已經是個頂樑柱了。
我們也都理解,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婚姻過得幸福美滿,所以總是說得多做得多,恨不得為孩子鋪成一條路,直接讓他們到平安喜樂的去處。
可有些路,有些體驗,有些虧,有些難捱,終究是要孩子自己去的。
誰也替代不了。
一直抱著的孩子是無法奔跑的,這是為人父母最該明白的道理。
英國心理學家曾說: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生命中分離出去。
尤其是在婚姻裡,彼此父母一味干涉反而讓初衷和結果逐漸偏離。
中國婚姻的悲劇往往是一張床上躺了六個人。
孩子張口閉口就是我媽覺得這樣對,我爸說這樣是為了我好;
又或者因為父母意見相左,相愛的兩個人彼此為難大打出手……
現在的婚姻有性、有愛,是遠遠不夠的!
它更需要彼此的父母放手,需要彼此的父母體面地退出子女的生活,去成全另一個小家穩紮穩打地成長。
2020最人間清醒的婚姻觀是,我從我的家庭裡走出來,你從你的家庭裡走出來,而不是我們誰去融入誰的家庭。
網上過流傳一段話: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為人父母,在孩子婚姻裡體面退出,就是一種極大的付出。
點亮“贊”,願婚姻的那張床上只躺著相愛的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