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匹夫”這個詞似乎現在很少有人會用了,為什麼使用頻率慢慢降低?其實挺值得我們思考的。

在古代,匹夫是指平民中的男性,就從這個概念我們就能感受到當時階級分層時人們在人格上的優越感,你看那些流傳下來的詞語,“匹夫之勇”似乎平民就是天賦智慧都欠缺的一個群體。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等級觀念已經越來越淡,至少在法律上人們是人人平等的,那麼匹夫這個詞語其詞義也就漸漸地泛化了,成了一種普通人的意思。

為什麼我們今天要來深究一下這句話呢,主要是最近中國不斷地和他國產生了摩擦,什麼南海對峙,中美貿易等等,有些摩擦已經不是摩擦那麼簡單了,開始有人用上了國家興亡這麼一個概念。

在群情激憤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句中國傳統老話真的有道理嗎?或者說,人們真的只是過過口癮,這種意識真的存在嗎?聽我慢慢來說。

這個話題可以從時代變遷的角度淺淺地觀察一下中國人對國家概念的心理認知過程。

首先先說說這句話的來歷吧,最開始是明末清初時,一位叫顧炎武的思想家提出的,原文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句話的背景是清軍入關,意思就是維護國家的興亡是帝王將相的事情,而維護天下的興亡是每一個普通人的事情。

梁啟超將這句話總結成了八個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實在我看來,對於上面保國者的理解,不應該是國家,當代社會再回首那個年代,我們更應該稱呼為朝代。

王朝的興替是帝王將相做的事情,因為天下這個詞本意是普天之下,也就是所有的土地上,那就是全世界了,但很明顯不是這個意思。

顧炎武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清軍入關的時候,難道清軍就不是天下的一部分嗎?

如果是,那麼這個天下就還是指的這個國家,所以,國家指的是朝代,而天下指的就是百姓們能夠知道的範圍,中國的國土和周邊的夷狄。

而梁啟超的這八個字處在的背景是清朝光緒年間,那是中國開眼界的年代,原來世界那麼大,雖然天下這個概念的範圍並沒有變,依舊還是這些地方但是意義卻已經往後退了十萬八千里了,更有趣的是,現在我們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是將之前的王朝撿起來了嗎?

當然不是,天下已經退後到只有國家的範圍裡了,這意味著中國的邊界意識強了很多,也意味著中國人民謙遜了很多。

我們說話不再一味地以天下為己任,這是好事也意味著我們接受了現代化思想的國際概念,中國就是地圖上這麼大,是全世界幾百個國家之一而已。

這個時候,人民的一腔熱血就灑在報效祖國上,撒不在天下興亡了。

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就正式成為中國這個國家的興盛衰亡是我們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應該肩負起的責任。這句話對嗎?當然對。

我們來看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是什麼概念。

狹義上講就是領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形式,人民安居樂業才能有更多需求,而有需求就能有供給,也才有人去研發科技新技術,創造更多的供需,國家才會更有錢去進行基礎建設,大家生活也就更好了,這是個正反饋系統。

從廣義上講,國家包含了中國在整個世界甚至人類群體內的活動,例如外交,貿易,甚至在外國人眼中的印象。

這個世界是豐富的,人生一次,一定要感受自己生命的寬度,現在行萬里路簡直太容易了,那就應該乘著風去看到更多更豐富的世界,所以一個人素質低下,在他國隨意丟人,這就抹黑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也讓更多的中國人在外受到不友好的目光。

以上這些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的國家概念都切切實實地影響著我們具體的生活,那國家興亡,匹夫就一定是盡己所能了。大家有這個意識嗎?

國家強大了,不管是我們的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也都會提高,那麼落到實處,我們真正擔的是什麼責任呢?

其實還是要回到顧炎武的那句話,將中國人分為兩個部分,讓中國更強大有領導班子,有科技先鋒,有人民軍隊,而我們普通老百姓就是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地去過好自己的生活。

- The End -

作者 | 莫沉樓

編輯 | 一粒米

參考資料:《日知錄·正始》

10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故事:你是我永遠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