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一個微博熱搜特別扎眼,叫#如何看待家庭式PUA#
PUA,簡單來說就是一方藉著愛的名義,打著為你好的口號,不斷嘲諷、打壓、否定另一方,最終達到從精神上控制另一方的一種心理控制術,它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模糊界限。
在兩性親密關係中,它可能是這樣的表現形式:
在婚姻中,丈夫家暴了妻子,界限清晰的丈夫會說:對不起,是我太暴躁了,我動手打人是我的不對,我錯了。
但如果這個丈夫想PUA妻子,他會這樣說:我不是一個喜歡動粗的人,如果不是你說話氣人,我會打你嗎?
而當PUA運用到親子關係中,它可能就是這樣的表現形式:
孩子想買一雙運動鞋,媽媽不想給孩子買,界限清晰的媽媽會這樣說:我不想給你買,我覺得你暫時不需要一雙新的。
但如果這個媽媽想PUA孩子,她會這樣說:怎麼別人有你就得有?小小年紀這麼虛榮愛攀比,不能給你買,否則就是助長了你的虛榮心。
看到這裡,大家對家庭中的PUA是否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了呢?許多人以為PUA只存在於兩性之間,其實深入觀察,大家會發現,父母這個群體才是佔比最大的,而最令人擔憂的是,大部分父母都是PUA孩子卻不自知!
今天聞達君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究竟父母什麼樣的行為算是PUA,而這些行為又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傷害呢?
1、熱衷於貶低、否定孩子心理學家蘇珊福沃曾在《中毒的父母》這本書中寫到:小孩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一切有關於自己的話,並在日後將其轉變為自己的觀念。
但很多父母不懂這個道理,尤其是熱衷於打壓式教育的父母,他們生怕孩子太自信,所以總喜歡在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潑上一盆冷水。
·考班級第一有什麼好高興的,你怎麼不看看人家年級第一考多少分?
·你以為做翻譯官像吃飯一樣簡單?少做點夢,你不是吃那口飯的。
·剛剛舅媽說你唱歌好聽是逗你的客氣話,看把你驕傲的,沒羞沒臊。
·你這歲數了,還有人肯要你就不錯了,怎麼你還挑上了?
就在剛過去的2020年,一則新聞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抑鬱症女孩在病床上看書,醫生誇她真用功,媽媽卻立馬跳出來嘲諷:用功?假用功!
可能很多父母說這些話的初衷只是希望激勵孩子,或者替孩子著急,但這種方式顯然不對,長期的嘲諷、打擊只會讓孩子在厭惡自己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最終滑入自卑、抑鬱的深淵。
2、善於引發孩子的愧疚感有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打不罵,就愛幹一件事兒,強調自己有多麼無私奉獻。
關於這個點,辯手黃執中在《奇葩說》中曾經說過一個有趣的“魚頭”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個媽媽,每次飯桌上有魚的時候,她都會把魚肉給孩子吃,自己只吃魚頭,吃了一輩子魚頭的媽媽,在臨終那天卻對自己的兒子說:其實我不喜歡吃魚頭。
媽媽不愛吃魚頭,卻吃了一輩子魚頭,這本該是個溫馨感人的母愛無私奉獻的故事,但是孩子會怎麼想?也已經到了中老年的兒子在知道媽媽的犧牲後,剛開始是感動,後面呢?一定是愧疚和自責。
即便是母親,她的付出也是渴望回報的,這樣的苦情式道德綁架在中國親子關係中並不少見。
年幼的孩子,是打心底裡相信父母說的每一句話的,父母總是念叨自己的犧牲,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相信自己生來就是虧欠了父母,所以即便是在父母提出不符合自己想法的要求時,許多孩子也只是隱忍接受。
有一句歌詞是這樣唱的:我們要互相虧欠,要不然憑何懷緬。許多父母潛意識裡也是這樣看待親子關係的,欠著,父母和孩子之間就必須得有【欠著】這條線牽扯著,否則孩子可能真的就像自由鳥一樣飛走了。然而事實上這種虧欠帶來的愧疚感、罪惡感除了讓孩子自責以外,沒有任何意義,它甚至會將親子的距離越推越遠。
3、最好的親子關係藏在讚美裡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就是期望被讚美。
這個女孩叫山本恭華,她因為外貌的原因非常自卑,為了遮住自己的樣子,她經常戴口罩出門。
於是節目組讓各種人在50天內對她進行真實的讚美,隨著被誇獎次數的增多,山本逐漸變得自信,在一次活動中主動摘掉了口罩。
連續被誇半個月後,山本開始主動約朋友出來聚會,並且主動拍照記錄下來。
50天后,原本內向自卑的山本,變得自信了許多,前後對比照片也看出了精氣神的區別,甚至有人說這個效果堪比整容。
這就是讚美的力量,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一個孩子天天被罵是笨蛋,時間久了,孩子也漸漸相信自己是個笨蛋了~
其實父母們換位思考一下,自己也一定不願意被上司用這樣的話語對待,所以何不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多說幾句讚美的話呢?可別小看它的力量,它終將成為孩子日後更加努力的動力,並且在黑暗的日子裡指引孩子前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