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自己已經非常努力,經常為了工作加班到深夜,忙到顧不上家庭、顧不上孩子,可是等到公司晉升的時候,名單上卻沒有你,那一刻的你欲哭無淚、萬念俱灰。相信這樣的崩潰感受,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懂得。
那麼崩潰過後呢,抹掉眼淚繼續加班熬夜、埋頭苦幹、默默奉獻?
顯然,這隻會是下一輪失望和崩潰的開端。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不能搞清楚問題出在哪裡,或許你的升職加薪的夢想也只能是夢想。
又是想辭職的一天
我們忍不住會問,憑什麼是他?又憑什麼是她?為什麼那些我們瞧不上的人,卻在升職加薪的路上,悄悄地走在了我們的前頭?他們究竟做對了什麼?
是的,他們可能誤打誤撞用對了社會心理學,而你卻懵然不知。
當然,我們並不是希望大家都去學習“那些人”身上的投機取巧、偷奸耍滑、蠅營狗苟,最終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而是希望不要因為無知而浪費掉本該屬於自己的機會,因為無知而錯過本該得到的榮耀和生活,因為無知而讓自己始終處在疲憊和崩潰的邊緣。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承諾和一致”原理的巨大威力。如果能掌握和運用好這一原理,必定能讓你在今後的工作中,少吃啞巴虧,不做那頭累死的老黃牛,不再與升職加薪失之交臂。
普遍公認的社會行為
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承諾和一致”原理?
美國作家羅伯特•西奧迪尼(Robert B.Cialidini)在其著作《影響力》中提到: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同時也顯得言行一致)的願望。一旦人們作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人們立刻就會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人們按照承諾說的那樣去做,並想方設法地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早期的許多傑出理論家,如利昂•費斯廷格、費裡茨•海德、西奧多•紐科姆,就把言行一致的慾望看成是行為的一種重要驅動力。
下面,我們具體看看如何將這一社會心理學原理應用到工作中,對領導展開一波心理攻勢。
輕鬆取得公認的一致好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先來看看單位的領導們,是如何將這一原理運用在人事管理中的,簡直是他們的“必殺技”。
在某個機關單位,到了年底考核的時候,會有一個必經環節叫做“民主推優”的環節。簡而言之,就是要求部門內部召開一個叫做民主評議的會議,由全體職員進行投票,選出大家公認的業績突出、群眾基礎良好的優秀職員。
那麼,如果領導內心已經有確定的表彰獎勵的人選時,又是如何左右這個選舉結果呢?首先,他會提前“做做工作”,包括在更多場合肯定這位職員的成績,給予這位員工更多地拋頭露臉的機會,而最關鍵的一步時,領導會提前地找部門其他職員逐一進行單獨談話,詢問其對那位人選的評價。一般而言,出於基本的禮貌或本著同事間恰當的禮貌,被詢問的人都會從大面上說一些表示讚揚、認可的話。
你可能會說,這些都是官話、套話,能有什麼作用?
你選的並不是你真正想選的
但是你錯了!事實表明,真正到了投票選舉的時候,那位領導單獨談話時專門要求大家評價的同事,會有極大的可能性成為大家公認的優秀職員。
這一招屢試不爽,已經成為領導們慣用的推優方法,被一代一代延續使用。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整個過程都是在大家毫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而一切看起來又都是大家主動選擇的結果。
這個過程很微妙,讓我們回顧一下:當領導詢問你對某個同事的評價和看法時,你所做的正面評價雖然是出於禮貌的客套話,但是在社會心理學領域裡,就相當於採取了某種立場(即某種承諾),而且這個立場是當著領導的面做出的。這時,來自內心和外部關於言行一致的驅動力和壓力,會悄悄地迫使你不由自主地投出對特定同事的贊成票。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手法非常狡詐,隱含著這樣的內在邏輯:即便是人們出於客套或禮貌做出的“承諾”,也能起到相應的作用。因為馬上就作出相反立場的樣子會顯得很尷尬。
那麼問題來了,當你下次需要作為候選人參加競選時,懂得如何恰當地為自己拉票了嗎?
有時間的話,不妨提前拜訪一下手握選票的同事,順便問問他們對你的評價,或者讓他們為你提提工作上的改進建議,都可能帶來讓你驚喜的效果哦~
當然,必備基礎條件過硬是通關的最大前提,如果做不到業務能力過硬、業績貢獻突出、人際關係和諧等,而盲目擅用此招,可能會起到反效果也說不定呢?!
讓領導為你無條件撐腰我們有時會見到這樣的例子,有的人本來能力有限,人事關係也不怎麼好,業務水平也就那樣,可是偏偏領導把她扶上了馬,還處處維護和幫襯?這是為什麼呢?如果當初這個人是領導力排眾議才提拔上去的,維護之情可能會更甚。當這樣的人,在工作中出現了非常明顯和低階的錯誤時,領導就像突然失聰或失明瞭一樣,完全看不見,甚至還會努力找到一些理由來證明這個人是很有能力的,毫不吝嗇地咱們和支援。
支援你的每一步
這樣的事情讓我們非常困惑,百思不得其解。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對於自己提拔的人,領導自己肯定也會有用著不順手的時候,但是“言行一致”的強大驅動力,會讓他一次一次地欺騙自己,以便堅信自選定人一定沒錯。
那麼問題來了,當下次遇到領導交給你負責一個專案,或者擔任崗位,但是你又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勝任的時候,該怎麼辦?
趕緊接著呀?先幹著,先拿著,先做著,這樣你就是他選定的人了。當領導認定這是他自己做出的選擇或決定後,你只需要放手去幹就可以了。因為,領導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即使你在某些方面出現了一些失誤,但領導反而會處處幫你,給你打圓場,努力證明自己沒有看錯人,甚至當你在工作中取得了什麼成就,可能比他自己取得了什麼成就,都更高興。
當然,這一招的使用還有個秘訣,如果能想辦法讓領導當眾承諾,最好是書面承諾,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個立場越是公開,人就越不願意對其作出改變。
最好大家都聽到
這是因為,當眾承諾會進一步增加作出承諾者的內心確信,增強“言行一致”原理髮揮作用的力度,促使其按照之前承諾的內容去行動。
想想看,為什麼在三軍出征前簽署軍令狀?為什麼要讓員工簽署競業禁止承諾書?為什麼黨員入黨前必須手寫入黨志願書並當眾宣讀?為什麼憲法規定法官、檢察官要在任職前公開做憲法宣誓?這一些非常雷同的要求和做法,都有個共同的目的,讓行為人積極地、公開地、經過一番努力後做出一項承諾,選擇某種信仰,從而使“承諾和一致”原理髮揮更持久的作用。
帶出一支嗷嗷叫的團隊在職場打拼多年的你,可能已經是某個小團隊的負責人,但是在團隊管理上,一直不得其法。要不是團隊成員上進心不足,讓你著急上火;要不就是團隊忠誠度不高,總是出現跳槽或中途退出等問題。
那麼,“承諾和一致”原理可以用在團隊管理上嗎?當然可以。
我們都知道,在國家機關單位中特別喜歡開展一種活動,叫做主題徵文活動,圍繞某個主題撰寫一些心得體會,透過這種方式來對職工開展思想教育。
你可能覺得,這有什麼,都是一些虛頭巴腦的活動,起不到什麼作用的。
還真不是,搞徵文活動並不是白費力氣的工作。實踐表明,它的作用非常顯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手段。
因為,徵文比賽往往有特定的教育主題。參賽者為了在比賽中勝出,必須圍繞主題儘量寫一些正面的、肯定的、認可的想法,或者去論證某種信仰、選擇、觀點的正確性和合理性。隨之而來的後果是,成千上萬的人以書面形式證明了信仰的科學之處。不僅如此,組織徵文的主體會將優秀徵文刊印出來,甚至讓獲獎作者在宣講會上大聲朗讀,讓更多的人看到。在書面文字的推動下,參加徵文的人客觀上就像選擇了一種立場,便會產生維持它的動機,並努力去踐行它,而看到徵文的人也會受到帶動和感染,加入到行動中去。
眾多實踐表明,把東西寫下來,有種神奇的力量,能讓承諾者更堅定地用行動維護自己的行動。
白紙黑字的力量
你還在等什麼?
如果想讓你的團隊更有目標,更具戰鬥力,朝著目標前進,不僅要幫助成員擬定個人工作目標,還要讓成員將目標親手書寫在紙上,以醒目的方式展現出來,如果能讀出來就更好了,從而建立起對這些目標的承諾感。
一旦在成員心裡種下這顆為了團隊目標奮鬥的小小種子,靠著細心培育,以後定會開花結果。
善於提出“得寸進尺”的請求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又將之稱之為“登門檻效應”,是指當一個主體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後,為保持承諾和行為的一致性,可能會接受一個更大的、更不合理的請求。就如同登門檻時,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往上走,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蹬鼻子上臉”,也是類似的道理。在通常的觀念裡,這是個貶義詞,是指那些貪心不足、不知好歹的人,會遭人討厭。
“登門檻效應”來自於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的現場實驗。實驗結果證明,如果一開始就提出一個較高較難的要求,人們一般都會拒絕。但是如果先提出一個較小的、不用費多少力氣就能完成的請求,等請求實現後,再逐步提出更大的請求,一步一步地推進,往往最後能接受一個很大的要求。
拾級而上
當然,我們並不鼓勵大家運用“登門檻效應”去向同事、朋友毫無廉恥的索求。但是,這一效應的確可以使用在一些非常積極的場景下。
比如,為團隊制定計劃時,依據團隊成員的個人素質和能力,制定一個個具體的小目標,使成員能夠在努力之後就能達到。有了成就感,再逐步提高要求,鼓勵團隊成員逐步向更高的要求邁進,這樣不至於因為團隊目標過高,而減弱團隊成員奮鬥的信心。
同樣,這樣的道理也應用在自我成長路徑規劃上,制定合理的目標,一步一步實現,要比面對一座永遠也攀登不到封頂的高山,能給人更多的勇氣。
此外,對於一個雖然前景非常可觀,但是現階段可能因耗時持久、資金需求比較大、人力要求又比較多等因素,導致如果直接向領導彙報,一定會被pass的專案,你可以將它分成若干個小專案,逐個向領導提出建議,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或許領導會更容易透過你的方案,也會在一步一步的成績中,最終認可你的工作能力和業績,升職加薪也就不再是難題。
送領導一頂“高帽”,讓你的方案秒過行為認知學認為,我們對他人的看法是透過觀察其行為得來的。俗話說得好,不要看一個人怎麼說,而要看一個人怎麼做。同樣地,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可能也是基於觀察我們的行為而得出的。
一個微妙的場景就是,即使他人對我們作出和我們本身不太相符的評價時,我們可能也會受到影響,進而認為自己確實是那樣的人,就會自然而然地遵從一整套與這一全新自我形象相一致的要求。
比如,以這樣的句式開頭:
“像您這樣慷慨大方的人,肯定會...”,於是你借給一個不怎麼要好的人1萬塊錢;
“像您這樣體恤員工的人,肯定會...",於是你輕易通過了一個員工福利方案;
"像您這樣熱心公益的人,肯定會...",於是你毅然向慈善機構捐贈了一筆錢。
這些,我們可能也曾碰到的經歷,似乎說明了一些問題。當別人對我們做出某種評價時,我們可能會被“迷惑”,認為自己就是那樣的人,進而做出與這個人設一致的某種行為、決定或選擇。有的人將其稱之為“戴高帽”或“立人設”。
有的時候,我們辛辛苦苦做出的方案,之所以沒有透過,並不是因為方案不好,或者公司缺那點兒錢,而是因為我們差了一個時機,或者正好領導心情不好,又或者領導就是單純沒想好。
這時,你需要做什麼呢?你需要給自己加點油,給領導加把力。怎麼加呢?
結合你的方案,找到與之對應的人設,把這個人設毫不猶豫地送給領導,然後就靜靜等待奇蹟的發生吧!一旦領導接受了你送給他的“高帽”,他會很樂意配合你完成所有事情。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下期見!
以上,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