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在知乎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開車回家,到樓下了不下車還要在車裡坐好久?

回答者的人,有剛下班的父親:“需要獨處,疲憊不能被妻兒看到。”

也有全職媽媽:“車裡安靜的15分鐘,什麼都不做只是放空,一口喘息,讓我還能繼續鼓起勇氣,堅持到下一次喘息的時刻。”

這些回答,讓我們大悟:即使走進婚姻,每個人依舊希望有些界限感。

中國是一個嚴重缺乏界限感的社會。

從小孩的早期教育開始,界限感就是模糊的。當一個孩子自己跌倒,本應該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但父母卻看著心痛,立刻過去扶起,

其實,善良的中國父母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長大,有能力獨自上學,但是父母卻堅持揹著孩子的書包,早送晚接,風塵僕僕。

孩子慢慢成年了,獨立意識開始強化,覺得上什麼學校、和誰談戀愛是自己的事。但很遺憾,和父母之間沒有建立起界限。

所以在中國,關乎高考志願、戀愛婚姻這樣的大事,也不僅僅是父母的事,還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關切似乎全是他們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幫助,一份關心,但卻是害了孩子。

因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戀人當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後把自己的意願拿出來,努力的充滿熱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見最終得以實施。

在這個個性彰顯的時代,竟然還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令到兒女或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嚐痛苦和遺憾,或堅守愛情,卻在愧疚中掙扎,或左右為難,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但是更加可笑的是,孩子一邊大聲宣告“戀愛婚姻是我的事”,一邊把找自己做的工作、買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在這種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覺得“你的高考志願是我的事,你的戀愛婚姻是我的事”,於是開始衝突,於是開始痛苦。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戀人互動。每天計較著我愛你多些,還是你愛我多些。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同事互動。本不應該自己承擔的,卻不會說“不”,本應該自己承擔的,卻又常常把責任推給他人。

不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於是他或她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自己的孩子互動。

如此繼續,會造成很多代際傳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劇的輪迴,引發了太多的痛苦和無奈。

切記,當人與人之間沒有了界限,下一秒就是一種災難。

真的,世間很多災難,都是因為人和人之間走的太近了。

那些好得一塌糊塗的朋友;那些如膠似漆的的戀人;那些穿一條褲子的創業者,最後往往各奔東西。

在我們日常生活,往往能看到一種神奇的關係叫“閨蜜”,她們要好時無話不談,每時每刻都在一起,可是當兩人摩擦不斷升級,觀點不斷相悖時,雙方就會出現不滿和詆譭。

一旦兩個人之間沒有任何距離,就不再分你我,恩惠一旦變成恩寵,情感的性質就開始變化了,曾經喜歡的有多深,最後傷的就會有多深。

老子說過: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如果一直任由感情升溫,一定會消退並適得其反,這是宇宙的根本規律。

人與人之間最微妙的就是那一道界限,和那一點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既能消化自己的情緒,也能讓對方多一點理解。

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大齡剩男告誡年輕人:不把青春當回事,到35歲會有3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