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我是小阿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某天逛淘寶看上了一件好看的衣服,看著賣家的發貨地盤算著到貨時間,準備週末約上三五好友小聚,結果因為工作沒有看物流資訊,諮詢要週日下午才能到,這樣的壞心情可能讓好好的週末變得不開心。
其實現在的我們,心理遠沒有想象的那樣堅強,看似一些很小很不值得的事情,往往滿懷期待,最後悵然所失,慢慢累積,終會在某一個時間點爆發。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人的等待和忍耐都是有限度的,突然想喝一杯家門口的奶茶,不經意在廣播裡聽到新開放的美術館,就會在心裡定下目標。
盼望早點下班回家去點一杯奶茶,盼望著週末的時候去逛逛。
我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倒不說是給自己一個期待,期待著實現時的滿足,期待著滿足時的喜悅。
我的一個朋友,奔四了,他告訴我最近他很容易被打動,上次中秋節的時候收到10086的關心簡訊的時候,就差點哭出來。
之後過年,或者各種節日的時候,在平時打都不開啟的QQ群裡,總是會收到一些@全體的節日祝福,這的確讓他很暖心的,有時候遇到什麼不適的事,他還會直接哭出來。
他覺得自己很孤獨,很想去找幾個朋友玩玩,但是時間就是錯開的,即使好不容易湊在一起了,也會被當成一個局外人一樣,被忽視就是他的常態。
"不知道是自己變懦弱了,還是日子過得越來越寂寞了"。這是他告訴我的一句話。他清楚地記得,從自己大學畢業之後,每一次過生日的時候,第一個發來生日祝福的不是親朋好友,而是銀行、商家們的祝福。
肯定不止一個人是這樣,年紀越大,越無人問津,有的人甚至年紀輕輕就會這樣。
他們在各類社交軟體上,會從天天發幾百字幾千字的動態,逐漸只有一兩個字,一兩張圖,到了後來的打個卡,再是隻聊工作,和家人聊天,到了最後...他們的社交軟體都找不到他們的更新。
這叫做,“社會死”。
社會性死亡,百度詞條給出的最早的出處是2006年美國作家托馬斯·林奇所著的《殯葬人手記》。
這種做法最直接的現象就是,沒人再問你過得好不好,沒人@你來看看什麼有趣的東西了,變成一個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大蝸牛,每個中秋只有月亮陪著你,每個春節只有春晚陪著你。
那麼到底是為了什麼?讓自己社會性死亡呢?甚至一個群管家的自動問好都會感到暖心。放到大層面便是,一個人因為害怕與朋友關係越來越淡而封閉自己不再去交朋友。
這就是被迫社交性死亡的原因:害怕失去。
我們活在這個物質橫流的社會,壓死我們的很多都是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期待越多,失望越多。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不再有期待,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我們更喜歡週末窩在家裡,看一本書津津樂道,看一部電影淚流滿面,不去管外面的紛紛擾擾。
這樣其實也挺好,不去打擾別人,也安靜了自己。
只是
下午最好別睡覺。
我是小阿飛,這篇文章其實算是我的第一篇文章,寫得有點喪,2020年已經過去了,願2020年的那些不快都可以在2021年平息。
拜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