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你的“正式表達力”是怎樣呢?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談也好,溝通也罷,大多數都是運用我們的“非正式表達力”。
這種“非正式表達力”,只要你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自身性格又不會太封閉,那麼基本上都可以自如地運用出來。畢竟說話而已,誰不會啊?
可是,即便大多人都具備這種“非正式表達力”,但當他們需要面對一些正式的場合講話時,諸如公司的工作彙報,跟客戶說明合作的事宜,或者某些會議的演講發言,這時我們的“非正式表達力”,恐怕就無法提供幫助了。
因為這種“非正式表達力”,通常都是我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有時僅憑自己的感覺去說話,對於內容的講述缺乏一定的邏輯結構。
短時間內說個兩三句還可以,但如果你需要在限定時間內,講一大段話語,我們就需要對講話內容進行精心的“鋪排”了。
所謂“鋪排”,就是按照某種結構去組織我們的表達內容。這是任何正式表達都需要考慮的事情。
只有這樣,我們的表達才不會給別人零散、混亂的感覺。這不僅是我們自身表達能力的體現,而且還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能把話說好,說明你的工作能力也不會太差。
那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有邏輯地鋪排表達的內容呢?
以下分享的三種表達結構,就可以起到這種效果。
總—分—總表達結構“總分總”這個概念,相信你小時候寫作文的時候肯定有聽過。
這不僅是一種用來寫文章的表達結構,用在我們的口頭表達上,也是一種不錯的表達結構。其步驟是先說出你要表達的觀點或者主題,然後再分點論述,最後再給予總結。
具體形式如下:
總述:你要演講的觀點或者主題。
分述:分別講述觀點的每個組成部分。
總結:概括觀點,提出建議。
這種結構的好處,就是你先告訴聽眾,你有什麼樣的看法或者結論,勾起他們的好奇心。
然後你再給出自己的詳細解釋或者論證,讓聽眾明白到你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看法或者結論。最後就基於這個結論,你再給出自己的建議,呼籲對方做出改變。
例如:
我認為學習演講很重要。(觀點)
掌握演講這種能力,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自信,同時會練就我們的表達能力更加邏輯和清晰。一個懂得演講的人,在與人溝通時會更加有效,從而促進在職場中升職加薪的機會。(分述原因)
例如我一個同事,他叫老張,以前開會說話都臉紅,不管說什麼都容易結結巴巴的。但是他自從學習了演講之後,現在整個人都變得自信滿滿,說話不臉紅了,表達也變得非常的流暢。現在經常在公開場合自如流利地表達自己的工作思路或建議,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高度認可。上個月,才升任到部門經理。(分述例子)
所以,我認為學習演講非常重要,演講助力職場,會讓我們的變得變得更精彩。所以,如果你也想成為這樣的人,趕快開始行動,從現在開始學習演講吧!(總括結論)
可以說,這種表達方式,一般都是提出觀點、解釋觀點、證明觀點、總結觀點。
當然,在解釋觀點的這個部分,會有很多不同的表達形式。例如你可以把分述的原因列出一個要點,第一個好處是什麼,第二個好處是什麼,第三個好處又是什麼。或者你直接引用一個典型的故事,去佐證你的觀點。
所以,當你遇到需要這種表達形式的場合時,根據這種結構去鋪排自己的內容,那麼你的表達自然就會更有邏輯了。
黃金圈表達結構黃金圈法則,是由美國作家西蒙·斯涅克在TED演講中提出來的。
這個法則的核心思想是,在溝通表達的時候,按照一個特定的結構why--how--what進行表達。從內圈到外圈依次為:why是初心,how是過程,what是結果。
Why是最內圈,主要講的是目標、使命、理念和願景;How是中間圈,主要講怎麼幹,也就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和路徑;What是最外圈,主要說明這件事情是什麼,有什麼具體的特點,或者你已經達成的結果。根據這個黃金圈法則,當你要發表一次演講或者一次講話時,你首先要清楚知道,你為什麼要講這些內容,你是為什麼說服對方接受你的意見,還是解釋某些問題的出現,抑或是分享你做某些事的願景?
好比說,你打算要創業,想要跟家人講述自己創業的動機,那麼你就需要思考“為什麼”的內容。
有了為什麼的思考之後,接下來就是講述你會打算怎麼做,透過採取哪些行動實現你的想法?要有相應的操作步驟或者行動安排。
至於第三步,就是當你按照這些步驟去做之後,就需要說出相關的結果或者是自己對於未來發展的一些推測。
這樣一個流程下來,別人就會清楚知道你這個創業,到底可不可行,值不值得給予幫助。
完成的表達就是這樣子:
各位,今天我召集大家來到這裡,是因為我想告訴大家,我打算辭職去創業了。
希望大家不要感到驚訝,這個決定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我覺得,每天上班下班這種一眼看到盡頭的生活,並不是我想要追求的人生結果。我已經厭倦了,所以我選擇去創業,開始自己的新挑戰。(說明WHY)
當然,創業不是說去創就能夠創到的,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專案,以及一定的資金支援。經過我之前大半年的調查,我發現有一個創業專案非常適合我的,那就是影片製作培訓。現在短影片大行其道,但我留意到很多想做短影片的人,他們拍攝影片的效果不是水平不夠專業,就是影片內容毫無亮點。
我從事影視行業已經有五年多的時間,積累了很多相關影片製作和編輯的技術。只要我打造一個平臺供他們學習,如線上平臺和線下的平臺,再結合我自身的技術去培訓他們,我相信那些想要在短影片領域裡闖出一番成績的人,只要他們存在這個需求,我的這個專案就能夠賺到錢。(說明HOW)
現在創業的啟動資金還差15萬左右,所以我希望你們能夠幫忙,給予我一部分資金上的支援。我會給自己兩年時間去做,專案成功了我當然全數還錢給你們。但如果專案不成功,我也會重新工作,每個月償還一定數額的資金。(說明WHAT)
這個例子是我臨時“捏造”出來的,現實中未必可行,但基本上如果你有相關的想法,那麼就可以按照這個法則去構建表達,這樣你演說的內容鋪就能排得更有邏輯。別人聽到之後,至少不會因此而感到“一問三不知”。
那如果這個表達換成是“總分總”,又會怎麼做呢?你能想到答案嗎?
問題—解決表達結構問題—解決這個表達結構,通常都是在我們向別人提供某些建議時,用得比較多。
這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問題——原因——對策——結果”結構模型。
那如何來使用這種結構模型呢?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業務經理,你需要向老闆彙報工作,就可以這麼說:
丟擲“問題”:老闆,上個季度,我們公司在對外業務這一塊的業績下降了13%,這應該是我們公司近三年第一次出現的情況,有必要跟你說一下。
解釋“原因”:我們業務部和市場部對此進行了調查,最終發現有兩個重要原因導致了銷量下滑。第一就是最新批次的那些商品,存在大機率的質量問題。第二,就是競爭對手推出的競品,比我們更有市場潛力。
表達“結果”:所以,我相信經過這一系列的調整和行動,在下一個季度我們的業績應該會回升到正常水平,甚至會更好。
這就是運用這個表達結構的基本用法。
當然,千萬不要以為這種表達結構,只適合用在工作的彙報上。在日常生活的表達中,也會經常用到這種表達方式。
例如何炅曾經有一次演講,就是這樣表達的:
“每個人都說實現夢想的重要性,和怎麼樣去實現夢想。可是有沒有想過,實現夢想之後,我們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問題)
我想起很多年前,我的一個朋友,他是邁克爾·傑克遜的歌迷,他人生當中最大的一個夢想就是想要看一場邁克爾·傑克遜的演唱會。可是你知道,邁克爾·傑克遜其實很少來亞洲。
有一年,邁克爾·傑克遜就來到了韓國,我這個朋友就想盡了辦法,弄到了入場券,去韓國首爾,看了邁克爾·傑克遜的演唱會。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很興奮,因為演唱會非常棒。
但是他走在那兒,然後自己往酒店回去的路上,他突然停下來,放聲大哭。因為他不知道接下來該往哪去,他不知道人生當中下一件會讓他興奮、會讓他牽掛、會讓他覺得自己還有奔頭的事情在哪裡。(原因)
所以我在想,也許夢想,它存在的意義,不僅僅只是為了拿來實現的,而是有一件事情,在遠遠的地方提醒我們,我們可以去努力,可以變成更好的人。”(結果)
何炅先丟擲一個問題,然後再用一個故事去解釋丟擲這個問題的原因。最後對主題的結果進行說明。至於對策,由於在這種型別的演講沒必要給出對策,所以就省略了。
我平時寫文章,也是運用這個表達結構。
我之前一篇文章《如何成為一個懂得開玩笑的人,讓自己在社交聚會中不再感到尷尬?》,就是先丟擲一個問題“你為什麼不敢開玩笑”,然後再講述“你不敢開玩笑的原因”,接著給出“讓你敢開玩笑”的對策,最後的結果,當然就是你經過鍛鍊,能夠自如跟別人開玩笑了。
當然,在口頭表達的時候,無需弄得這麼複雜,適當通俗化一些就行。但只要你能夠針對表達的需求,有意識運用這些結構去組織內容,那你的表達就會給人清晰而有邏輯的感覺。
想要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嘗試練習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