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作者 | 武志紅

編輯整理 | 張罐子

本文節選自武志紅2021年新作

《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

01.

在關係中,要真實地表達愛與恨

真實,是通向真愛的唯一途徑。

愛,是接納你本來的樣子;

優秀,本質上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

所以,有這樣一個扎心的道理:

你永遠不會因為優秀而被愛,你會因為優秀而被需要。

02.

請不要粗暴地評判痛苦者的感受一個孩子被父母傷害,但所有家人都說,“父母是愛你的,你不該痛苦。”

到了社會上,大家也這麼說。

去看書,書上也這麼說。

最後,他只能“分裂”。

有時,是一個學生受了老師的傷害,但學校不給他支援。

回到家,父母也說,“老師虐待你是在教育你。”

他去看書,書中也這麼說。

最後,他也得“分裂”。

在嚴重重男輕女的社會,女性也容易有這樣的結果。

她的痛苦無處訴說,任何人都用一套奇特的邏輯告訴她:“別人沒有錯,錯在你。”

譬如印度,不少被強姦的女性不能報警,因為報警會被警察奚落,甚至被警察強姦。

最後,她也只能“分裂”。

對他們而言,系統性的被迫害是非常真實的。

最可怕的是,無論走到哪裡,別人都說虐待你的人是愛你的。

請記住,輕易說這些話的人就是在製造分裂。 所以,請“看見”痛苦者的痛苦感受,確認他們的痛苦感受是多麼真實。

不要粗暴去評判,更不要朝相反的方向說:“其實對方那樣對你是沒有惡意的,是對你好啊。”

你以為這是在讓他看到正能量,殊不知,你在繼續將他朝分裂的方向推。

03.

付出型的人,要先照顧好自己

付出型的人,因為太難享受生命,容易無意識地追求痛苦上的平等——

我付出這麼多,我真的很辛苦,你要回報我,以你自己的痛苦。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太辛苦操勞的父母,難以分享孩子的開心。

伴侶之間,公司裡的同事之間,也有這一邏輯。

所以我想說,不要動不動就想犧牲自己,那樣你會有怨氣,會讓周圍的人覺得對你有虧欠;

不要動不動就倡導犧牲,那很可能是在誘導別人接受被剝削。

在照顧好自己的基礎上,在形成了健康自戀、真實自我的基礎上,去愛別人,乃至愛世界。

04.

“我是為了你”,這句話有毒

“我是為了你”,這句話的潛臺詞是:

一切責任和其中的“壞”,都將由你承擔;

而我是好心的,所以可以免除一切責任與愧疚。

這句話的對立面是:“這是我的選擇”。

即是我要這麼做的,與你無關。

當確定這一點後,你承擔了自己的責任。

同時,你也會更充分體驗到這一選擇產生的各種可能,從而豐富並強大你自己。

05.

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

心理學家科胡特創造了兩句充滿詩意的短語:

如何拒絕你?沒有敵意的堅決;

如何深愛你?不含誘惑的深情。

前者是我拒絕你時,堅決但毫無敵意,不會說你錯了;

後者是我愛就愛了,無條件,也不會誘惑你需求我。

與之相反的是,“飽含不滿的猶豫”和“不含深情的誘惑”

前者指,你怎麼做我都不高興,但若問我怎麼辦,我會說,你自己想;

後者如一夜情。

在親子關係中,常見的現象是:

父母用獎勵等方式,誘惑孩子做父母期待的事;孩子則用討好等方式,誘惑父母的認可與關注。

父母的做法會讓孩子以為真實的自己不值得被愛;討好的孩子,被父母關注那一瞬間會感到高興,但緊接的是失落。

任何感情或情緒,不管是“正性的”還是“負性的”,如果是因另一個人誘惑產生的,而不是一個人自發生出的,都是一種玩弄。

當然,事情的另一面是,誘惑相當普遍。

正因此,深情才更顯寶貴。

06.

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可以很簡單: 不過度干涉和入侵孩子的空間。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揹負父母轉嫁的使命,不用分擔父母的嚴重痛苦,也沒有被父母的權力意志嚴重入侵,以及生理需求得到了保障,那麼他想不贏都難。

07.

太過於黏稠的關係,會吞噬很多生命力

父母對孩子的強烈需求,會絞殺孩子的生命力。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是時間上的共生需求

如一些孩子離開父母去讀大學了,父母仍一天給孩子打幾個電話,甚至每天跟孩子影片。

有的父母想要的是空間上的共生

如孩子很大了,還和父母(常見的是媽媽)睡一張床,或者孩子成家了,父母還和孩子住在一起。

父母這種黏稠的、無處不在的盯視,會讓孩子失去發展的自由。

所以,一個人能否有獨立的空間極為重要。

在這個獨立的空間裡,他說了算,他可以將其他人的目光和評價遮蔽在空間之外。

這個空間可容納他的一切想象,以及一切人性,如自私、慾望、背叛與暴力等。

它們的流動,是一個人創造力的根源。

08.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都指向分離

生命力需要伸展空間。

嬰幼兒時,主要在媽媽的懷抱中伸展;

做學生時,主要在家庭和學校中伸展。

在正常情形下,這兩個階段像是在有保護的實驗室裡做練習。

長大後,則要在廣闊的天地間伸展。

如果一直待在媽媽的懷抱與限制中,難以展開自己的人生,生命力會被壓制住。

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指向分離,孩子才能成為一個精神獨立的生命。

如分離不能完成,就會導致出現“媽寶”這種情況。

分離過程,需要媽媽允許和父親強有力的介入。

有了父母的鼓勵,孩子走向獨立會簡單很多。

09.

優秀指向分離,愚昧指向拒絕分離

父母只逼孩子學習,卻不培養他生活的能力,更不讓他鍛鍊身體,藏著這樣一個邏輯:

孩子不需要發展可以自由行動的技能。

——很多親子關係都藏有這種資訊:

你如果太優秀,我的優越感就會被破壞,就會失去你,無法操控你;

所以,你只需要擁有一種卓越的謀生技能,在其他方面就安心當個白痴,比如書呆子,這樣你就無法離開我了。

因此,很多孩子長大後都缺乏遷徙的自由,他們有著這樣一種感覺:

自己有一個碩大的腦袋,而胳膊和腿被控制,甚至被斬斷了,如同人彘。

10.

逃離原生家庭時,不要猶豫

有時,逃離非常重要。

當然前提是,有一個可逃離的空間

在舊時代,如果家長對孩子太過分,男孩也許能逃走,但女孩只怕還沒有可逃離的空間。

而在現代,成年女性一定程度上有了可逃離的自由。

如果你的家庭讓你有窒息感,要好好使用這種自由,你可以少回去,甚至不回去,這可能會倒逼一些老人向孩子低頭。

並且,有了這種經歷後,你對這個社會的警惕性要高一些,會好好保護自己。

有的家庭有時候很殘酷,當使用你的肉身為家庭謀婚姻利益時,尤其殘酷。

以前一個調查顯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中國女性,自殺比例很高。

我想原因就是,她們被盤剝得太嚴重了,先是被孃家無情利用,如換親這種可怕的事;結婚後在婆家還要被壓榨。

如果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能掌控,那不是奴隸是什麼?

同時,如果有廣闊的自由天地在等著你,別猶豫,逃出去。

以上內容選自心理學家武志紅2021年新作《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一個不靠譜的人,有這四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