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經說:“在婚姻中,每個人都要付出代價,同時也要收回點什麼,這是供求規律。”
自婚姻之事產生後,其所代表的具體含義便不斷增加,婚姻是兩個相愛的人的最高願望,同時也是兩個家庭的未來方向。婚姻牽涉的利益眾多,規矩眾多,人們也因此有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婚禮的必備品也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20世紀50-60年代,新郎只要一斗米就可以迎娶新娘,20世紀70年代,婚禮則需要三轉一響。20世紀80、90年代,中國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婚禮的必備品也變成了四大件。
三轉一響三轉一響是20世紀70年代的家庭必備品,那麼究竟什麼是三轉一響呢?
三轉第一轉,就是曾經的縫紉機。那個時代人們依舊處於貧困的階段,服裝製造業的發展也十分有限,穿衣也沒有成為人們奢侈生活的一部分。70年代的人們總會在工作的過程中不小心劃破衣服,除了手工縫製之外,人們也可以藉助縫紉機。
不僅如此,彼時的家庭主婦通常為了補貼家用而做一些零活,如果她們不想出門,在家中縫製衣服就是一個極好的選擇。自己親手縫製的衣服相較於外面的成品更加便宜,而婦女們也可以將自己製作的衣服售賣,以此來賺取一些錢財。
結婚的時候縫紉機是必備品,這其實也與中國的歷史傳統有著極大的關係。中國古代一直是以自然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小農經濟、男耕女織都是其顯著特徵。
縱使在20世紀70年代,男子耕種、女子縫紉的思想也始終留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那時候市面上並沒有眾多的縫紉機品牌,人們只對飛人牌與熊貓牌情有獨鍾。
三轉第二轉,即為腳踏車。那時候鳳凰牌、永久牌、飛鴿牌三個腳踏車品牌幾乎壟斷了整個中國的腳踏車市場,而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有著絕對質量保證的中國製造。
儘管腳踏車是彩禮的必備,但是在70年代的時候大街上騎腳踏車的人並不多。每當街道上出現腳踏車的鈴響的時候,行人們都會投來羨慕的眼光,
在70年代,擁有腳踏車的人一般都是名副其實的有錢人。與縫紉機相比,腳踏車的價格更貴,儘管名義上有著強制要求,男方家庭也有可能拿不出一輛腳踏車。
從根本上來說,女方的家庭明知腳踏車超出了對方的能力範疇依舊做出要求,其實只是想要為自己的女兒尋求一個保障。對於女方家庭來說,嫁出去的女兒必然要被捧在手心裡,更多情況下,他們只是需要男方的一個態度。
三轉第三轉,其實是手錶。在那個沒有手機和電子裝置的時代,人們判定時間只能透過手錶,70年代的中國,大約有1/3的人都曾經擁有過手錶。
如果說縫紉機和腳踏車是整個家庭的共有物品,手錶更像是人們擁有的私有物品,儘管他看似不起眼,實際卻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三轉一響中的響指的是聲音,而發出聲音的物品就是收音機。70年代的收音機制造業已經十分發達,那時候風靡中國的有紅星牌以及紅燈牌兩個。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之中,他們一直對收音機有著極深的感情,他陪伴著無數人從童年走向老年。
當人們垂垂老矣依舊聽到收音機中放得咿咿呀呀的戲曲之後,簡直到達了幸福的巔峰。在那段無聊、沒有消遣的日子裡,收音機的陪伴對許多人來說都意義重大。
四大件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婚禮的彩禮要求也從從前的三轉一響變成了如今的四大件。究竟何謂四大件?
四大件之一,80年代風靡全國的電視機。那時候的電視機制造技術尚不發達,人們只能看到黑白的影像,儘管如此,黑白電視機也並不是人人都能夠支付得起的。
黑白電視機剛剛出來的時候,通常一個村子只有一臺,全村人圍坐在一起看著電視機中會動的影像,眾人都感覺十分新奇。
四大件之二,洗衣機。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眾多人為了追求生活品質也將洗衣機列為彩禮必備品。
那時候中國的洗衣機技術並不成熟,也存在著聲音大、效率慢的問題,盡管如此,洗衣機依舊是無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四大件之三,電冰箱。相較於其他的四大件彩禮,電冰箱的價格更高,通常也是普通人家不敢想象的奢侈品。
四大件之四,錄音機。相較於70年代的收音機,80年代的錄音機增加了許多功能,也極大程度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對於四大件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90年代流行的四大件為空調、彩電、洗衣機和冰箱。一般來說,80年代的四大件的總體價格在500元左右,90年代的四大件在1000元左右。
不成文的規定?從50年代的一斗米到70年代的三轉一響再到80、90年代的四大件,改變的不僅僅只是彩禮,更是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以及思想。
首先,時代在發展變化,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在20世紀40、50年代的時候,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如何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成為了共同目標。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並沒有享受生活的權力,他們自然也沒有幸福感可言。
進入70年代以來,中國完成了一化三改,取得了一系列的經濟成就,然而卻依舊行走在探索的道路上。人們的注意力漸漸從溫飽轉移到了其他的領域,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購買更多的東西,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人們購買力提高的基礎上。
20世紀80、90年代,中國的經濟強勢崛起,中國人實現了從貧窮到溫飽再到總體上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各種電氣裝置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眾人學會享受生活,這在側面也反映了中國的製造業有了極大的發展。
其次,社會的發展催生了人們思想的轉變,中國人對於彩禮的態度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觀點。
從20世紀50年底開始,結婚時索要彩禮似乎成為了慣例,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種不得不為之的社會風氣。彼時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拿出彩禮的能力,而對方決不讓步,一段婚姻便有可能因此而終結。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中國不會再過會從前飢寒交迫的日子,然而人們卻對彩禮提出了新的要求。現如今大多數彩禮都是房子、車子以及赤裸裸的金錢,這其實是一種社會的弊病。
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並不能用金錢來衡量,至於眾多人依舊對彩禮的時間存在著執念,其真實目的只不過是藉此機會滿足自己的私慾而已。
現實社會中騙婚的犯罪現象屢見不鮮,不知道從何時起,婚姻已經變成了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而這也意味著如果無法從根本上遏制收彩禮的行為,無數人用心守護的婚姻環境將會變得烏煙瘴氣。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彩禮問題其實是中國社會對於貧窮的一種後遺症,儘管如今人們關於婚姻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但是從前的封建殘餘已經在人們的生活與思想中根深蒂固。
想要徹底擺脫這些弊病,中國依舊有著漫長的道路要走。維持良好的婚姻氛圍,需要所有人的努力。